新闻

《洪凌回顾展》于爱尔兰切斯特比堤图书馆 - 爱尔兰时报重要艺评

2016-12-13

(文章转载:爱尔兰时报)


洪凌 - 一位很棒在世的中国艺术家回顾展

By Aidan Dunne


切斯特比堤向来以丰富的古董收藏闻名,但这回新展却是关注一位在世的中国艺术家,洪凌。虽然这个展览取名为「回顾展」,但更精确的说来,应该是一个对艺术家人生中期庞大资料的调查研究展览,因为艺术家洪凌才60岁,而且从展览中也看不出他即将停笔的讯息。洪凌的画作尺寸非常大且浓重,充满热情的能量描绘了中国黄山地区。黄山也是他现在定居的地方。


在中国传统经典的方面,洪凌也画纸上水墨,但他并非顽固的传统主义者。他非常当代,不只是因为他在画布上画画,而是他跟随他的直觉,而不跟随传统教条。他没有试着重新模仿或是保存古代形式,他的艺术没有介于古今之间的暧昧,他坚定的选择富有生命而开放的方式创作。


松树


以「松骨」这件作品来说,创作于2014年,2米高,2米5宽,是ㄧ件难以驾驭的大尺幅作品。整个构图结实,即便是针状的松叶都很沈稳。黄山以长在悬崖峭壁的松树胜名,除黄山松外,其他的树种都很难生长于硬石之上。在「松骨」这件作品中,洪凌构建出层次丰富且狂跃的表层,融入强而有力的笔触,与颜料的自由泼洒。松树相互交织的剪影,透出微微的天光,流泻了蓝,粉红,黄白色,创造流动且闪耀的观感经历。这样的观感经验围绕了杰克森波拉克滴洒式的画法,或许我们不应该说洪凌的画法是来自抽象表现主义,因为,严格说来,抽象表现主义是相当大的程度汲取来自中国绘画与道家哲学思想。「松骨」给观者传递了观看时的兴奋,但不仅仅是「看」,洪凌希望从画里面,将我们带入那样的经历。如果观者愿意将自己奋不顾身的投入作品,确实会有这样的体验。


看不到的世界


在切斯特比堤的洪凌展览确实很值得ㄧ看,而且最好是自己ㄧ人看。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给人极美好的参观体验,让我们体会从未有过的世界。策展人马啸鸿现居住伦敦,也是前切斯特比堤收藏部主任。洪凌回顾展海外第一站是在伦敦亚非学院的文来画廊举行,都柏林展完后会再到巴斯。切斯特比堤的东亚艺术策展人Mary Redfern在许多大量的数据中重新编排作品,让展览完整的呈现。


洪凌于1955年出生在北京。他的父亲是历史学者,母亲为英文老师。当他在青少年时,爆发文化大革命,最终使洪凌和他的同辈被送下乡,洪凌下乡三年,最后还成为了ㄧ名厨师。当正规教育重启时,在「工农兵学」的制度下,洪凌进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然后又进入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也是后来洪凌教书的学校。他研修班时期的作品,有拉长形体的裸女,透露出来自苏汀(Chaim Soutine)和莫迪理亚尼(Modigliani)的影响。这也是洪凌初次展露具备成为艺术家的所有条件。


洪凌后来与另外ㄧ位艺术家许敏结婚(许敏以画干燥花而闻名),并且育有ㄧ子洪轲。那时洪凌尝试了许多不同的画风,也非常成功,但是实际评论起来,洪凌真正在1990年左右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那时他尝试将传统中国山水融入他的油画中。最明显的例子是1991年的「寒雪」,这件作品也赢得当年的美展大奖。同时间,洪凌开始在黄山建立自己的画室,这是ㄧ个ㄧ年四季都被山水自然环绕的地方。在黄山,洪凌可以观察所有大大小小自然的变化,这对洪凌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些都可以在庄严且动人的作品「春夏秋冬」看到。


传统中国绘画根源于书法。洪凌在许多方面都展现了向文人艺术家致敬的情怀。文人艺术家起源于宋代,并且创作了许多后人熟知的「文人绘画」。这些艺术家大部份来自官僚体系的学者,诗人,文人作家,这些身份甚至可以追朔至汉代,他们在中国艺术与文化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洪凌的作品来自道家对自然的喜爱,并且渴望得到物体的本质,而非物体的表象。在某些程度上,这和知名爱尔兰艺术家Barrie Cooke和Nick Miller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尺幅

此次展览中的水墨画,也相当程度地展现洪凌可以自由的对传统驾轻就熟。就像「漫春」这件作品,展示洪凌擅长创作尺幅大,满构图,却又充满能量的大作品。观看洪凌的大尺幅作品,就像在坐云霄飞车:你在云霄飞车坐定了,然后就屏息以待所有的惊喜。如同「如虹」这件大作品,观者会疑问着洪凌是否可以掌握画中的骚动与被释放的纠结线条?我想洪凌会这样回答:我不掌控,我只跟着感觉走。


64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