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一所美院的前世今生 - 朱曜奎谈苏州美专 | 典藏投资

2018-03-17

(来源:典藏投资 2018 二月 NO.124 文·摄影 / 万永婷)  


为纪念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创立95周年,北京索卡艺术举办「苏州美专创立95周年纪念展」,于去年12月9日至今年1月28日展出。此次展出的作品对中国美术发展由传统到现代的传承和研究,具有深层的意义和价值。1月20日,索卡特别举办「谈苏州 美专的前世今生」讲座,邀请著名教育家、油画家、苏州美专创使人之一的朱士杰之子:清华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学院文艺系创建人、北京建设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建人、著名油画家朱曜奎先生为主讲人,介绍苏州美专的历史。讲座现场嘉宾云集、座无虚席,朱教授的魅力可见一斑。


640.jpeg

索卡艺术负责人蕭富元(左)与著名油画家朱曜奎(右)合影。


站在中国美术教育的前沿


朱曜奎1932年出生于苏州,1948年入苏州美专,师从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颜文樑先生学习油画,后受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思想指导。1953年毕 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在讲座中,朱曜奎从苏州美专成立的缘起开始细述,将沧浪三杰:颜文樑、胡粹中和朱士杰3位老师的风采,和苏州美专成立、招生、发展、搬迁、扩建等的过程,娓娓道来。在革新运动巨浪来袭的中国二十世纪初,面对传统与现实、保守与革新,知识分子肩负起改革与创新的使命,新文化运动崛起,各地新式学堂成立。西方绘画作为「新形象」出现在中国,在美术教育掀起波澜。沧浪三杰在1922年,以实践美术教育的决心创立了苏州美专,站在改革美术教育的最前沿,希望将西方艺术中以「科学」为核心的教育方 法引入中国,实现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640-1.jpeg

「苏州美专创立95周年纪念展」展览現場。


朱曜奎带来许多精彩的老照片,重现苏州美专「办学救国」的历史现场,并且介绍苏州美专给后人留下的影响。苏州美专现是唯一一所民国艺术学院建筑硬件完整保留下来的地方,在苏州800年历史的沧浪亭园林中,矗立着古罗马风格的西洋建筑,是当时中西交融的历史见证。在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苏州美专与上海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而「苏州美专」自民国创校以来,已茁壮成为枝盛叶茂的大树,扛着西风东渐的强风,开创先例,已深深记载在中国美术史。


640-2.jpeg

颜文樑《湖光春色》布面油画 38x52cm


讲座结束时,朱曜奎带来一幅他的墨宝作为有奖竞答,赠送给参与讲座的同学们。题目是:「苏州美专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几个重要的第一?」答案 是: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展览,时称为「画赛会」; 中国第一个美术馆,「苏州美专美术馆」;中国第一所招收女学生,提倡「男女同学习」的艺术学院;中国第一所从法国买回500尊石膏像的艺术学院,今日许多艺术学院的石膏像即是从这批苏州美专石膏像翻模复制的。


两大主轴策展脉络


「苏州美专创立95周年纪念展」是对苏州美专一世代人的梳理与呈现,在此次展览中,分为「西风 东渐」与「西体中用」两大主轴。「西风东渐」以 导师们为主题展出3位创办人颜文樑、胡粹中、朱士杰,及2位执教导师黄觉寺、戴秉心,还有2位承接苏州美专遗风的系主任陈之佛及张充仁。第二部分「西体中用」为从苏州美专孕育出的艺术家,展出了俞成辉、莫朴、俞云阶、费以复、闵希文等几位艺术家的作品。


黄觉寺任教于西画与理论,并担任苏州美术馆首任馆长,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素描画述要》至今仍是重要的美术教科素材;此次展出的《公园》与《天水一色》为黄觉寺早年留学巴黎时所创作的作品,相当稀少难见。戴秉心则在1930年与吴作人同获公费就读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1936年回国后受聘于苏州美专任教油画。陈之佛是1959年 苏州美专并入南京艺术学院后,担任美术系主任,世人熟知的陈之佛是以水墨国画为主,然而他与傅抱石 同时期留学日本,曾经精心钻研油画与花鸟造型的关系,此次展示的《花开富贵》是陈之佛留日时期少数留下的精美作品之一。


640-3.jpeg

展览海报


1931年毕业于苏州美专的俞成辉,先受教于颜文樑,后留日进入东京美术学校,抗日爆发后回国。1951年与李超士、戴秉心共创办山东大学艺术系,后因1960年代政治风波影响,现存作品极少,此次难得可以看到4件作品,其中1963年的《练湖农场》为他罕见的早期作品。1930年入校的莫朴师从颜文樑,笔触与用色俱有份量,展出作品《鲁迅与陈庚》创作于1960年代,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他曾在 1991年重新创作2张类似构图的作品,于1992年分别 与其他作品一同捐赠上海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发展来自先辈点滴累积而起,于1922年创立的苏州美专,提倡不仅仅是美术,他们倡导「奉 献」的精神。透过「奉献」方能达到艺术所追求的「真善美」之境,将美术精神深入生活,包括建筑、 服装、设计等等层面,希冀升华人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