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31km/h 摩擦 - 徐瑞謙個展

2019.04.13 - 05.26

索卡藝術.臺南

當我們與我們的對象相處接觸,

往往都會產生摩擦,因此起底了彼與此,內傷-瘀青-破皮,都開啟了痛。

也許從中開啟了可能。  -徐瑞謙

 

摩擦能產生熱能,也能產生裂痕,從堅硬的金屬表面,到被加熱鍛敲後破裂的銳利邊界,媒材的多種極端性被藝術家徐瑞謙完整的表現在作品中。在巨大的鐵板上,觀者的視線能夠沿著金屬紋路往多個方嚮延伸,並在每個切口或轉折處徘徊駐留。鐵件的氧化與銹蝕情況無法被人為控製,自然地銹紅色漸層到一種只屬於金屬的深褐色反光,為作品帶來了沉穩且樸實的神秘感。在現代藝術運動的多方影響下,雕塑早已脫離其既定輪廓走入日常,也豐富了對藝術的詮釋與想象。

 

徐瑞謙甫於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即獲選2019年《高雄獎》「空間性藝術」優選,並於同年三月份獲得《臺南新藝獎》肯定,於索卡藝術展出兩件裝置作品,他以雕塑反思「點、線、面」的繪畫性本質,透過敲打、拉扯、摩擦的動能,鐵件同時具有沉重與輕盈的二元並存。帶給觀者的視覺體驗似乎在喚醒未明的意識,或是在模糊的狀態中持續探索,並強調身體經驗所帶來最直接的感受。於此次的全新個展中,名稱「17~131km/h」透露著更多日常生活的軌跡,我們能以時速17公裡悠遊緩行,也能在某個無人街頭全力狂奔。從慢到快的區間裡,我們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速度生活著。此次個展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許多生活對象的組合,如〈浴室〉系列中的毛巾、肥皂、玻璃、磁磚等,這些符號在不知不覺中已被定型化,然而透過藝術家的詮釋,日常熟悉之物能更迅速地與觀者建立起對話的橋梁。作品〈折於8〉則是由兩塊長形鐵條垂直組成,彼此在交會處以四次彎折創造了一段空間,微妙的平衡感彷佛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製衡,每個彎折的端點都釋放了金屬的柔軟與脆弱、銳利與緊張。

 

在徐瑞謙的創作中,也許不僅是要探討媒材能夠創造出什麼?再現什麼?金屬有他龐大且沉重的歷史意涵,而徐瑞謙的作品卻是更私人的、內斂的,像是一次身體記憶的重演,或是一段在腦海深層擺蕩的哲學思考。對象保留了自身的意義,並在每個碰撞與組合間書寫存在的痕跡,加速超越人們既往的視覺經驗,追逐一段全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