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三人展:張英楠、池田光弘、王挺宇

    2017.04.22 - 06.11

    出生於1981年的張英楠來自北京,出生於1978年的池田光弘來自日本,出生於1981年的王挺宇來自臺灣。三位年紀相仿,來自亞洲三地不同出生背景與地域的優秀藝術家作品將同時在索卡北京展出。三位藝術家都是安安靜靜畫畫的人,通過繪畫這一傳統圖像訴說內心感受,或是構建出個人的“星國與圖”。三位藝術家首先解決了技術上與表面形式的摸索與訓練之後,轉嚮真正的創作,表達對於社會,對於新新世界之下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與感觸,構筑出作為個體的內心世界圖像。
    查看展覽詳情 >>

  • 索卡實驗室·第五期
    於艾君:時間尺

    2017.03.04 - 04.16

    於艾君推崇哲學家休謨所說的“事物本身並無美的特性,美只存在於我們對事物進行觀照的思想中”,他的作品以基礎素描貫穿為主線,舍棄一開始可以畫的美美的油畫創作,偏離主流藝術之外,特立獨行,又不討喜。明明可以用傳統的油畫布,他偏偏固執地用紙本或者自由畫布;明明可以用表現力更豐富的油畫顏料,他卻偏偏要用鉛筆、墨水;明明可以迎合市場創造一出完美的畫面,他卻偏偏總將畫面處於破壞中的鬼魅神秘狀態。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畫家,而是通過“使用繪畫”的方式,以創作觀念藝術的思考方法,將繪畫演變為平面裝置,反抗范式,打破范式的同時,也不愿建立范式。也許這便是此次索卡實驗室於艾君的實驗作品產生的初衷了。
    查看展覽詳情 >>

  • 意明筆透 - 重要私人收藏華人早期水彩作品

    2017.03.04 - 04.16

    此次展覽《意明筆透 - 重要私人收藏華人早期水彩作品》儼然展示了一部中國水彩畫從萌芽到發展成熟的視覺圖像史:萌芽期的李鐵夫、張聿光。成長期的第二代水彩畫家有王濟遠、關廣志、李劍晨、楊廷寶、倪貽德、潘思同、張充仁,他們參與了五四運動前後的西畫運動,並經歷了戰爭歲月。五十年代成長起來的第三代水彩畫家有張倩英、楊雲龍、哈定,在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指導下,深入生活,創作了一批反映祖國建設,歌頌山河新貌的優秀作品。
    查看展覽詳情 >>

  • 索卡實驗室·第四期
    趙博:隨風而逝

    2017.01.07 - 02.26

    《索卡實驗室·第四期》呈現藝術家趙博新的創作嘗試,一件新的裝置《難以辨識的符號》與一件影像作品《隨風而逝》。新的裝置作品、影像作品與其繪畫創作緊密聯系,形成一個整體。趙博是以架上繪畫創作為主的藝術家,他認為架上是一種很慢的東西,可以使所有的情緒沉淀在一個平面上,需要時間,而影像也需要時間,但是可能更靈活一點,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反哺,互相刺激。這次裝置與影像的創作嘗試,將趙博對於繪畫方面的思考延伸至另一種媒介與表達空間中。
    查看展覽詳情 >>

  • 80後的現代主義Ⅱ

    2017.01.07 - 02.26

    《80後的現代主義》這個系列的展覽,試圖通過當下正在發生的藝術實踐的長期觀察,通過對不同藝術家案例的研究與梳理,以期建立中國自己的現代藝術審美系統。《80後的現代主義Ⅱ:東方書寫》,在去年第一檔展覽的主框架下,繼續深入,選取7位有“東方書寫”傾嚮的80後藝術家,分別是以繪畫創作為主的陳家業、胡·塞額尼斯、李超、孫策、易國棟,以雕塑創作為主的林智、周一然,呈現他們各自不同的創作面貌。
    查看展覽詳情 >>

  • 索卡實驗室·第三期
    董琳

    2016.12.03 - 12.31

    董琳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在不斷生長,就像中國傳統水墨畫,講“人在畫中遊”。她把畫像磚的傳統樣式賦予新的面貌;她借用2000多年前漢朝先民使用的占景盤樣式,用不同顏色的釉彩,來表現中國的24節氣,比如這次的六件占景盤系列作品《處暑》、《谷雨》、《寒露》、《驚蟄》、《秋分》、《小雪》。《忘歸》取材於楚辭中的《九歌·山鬼》,《八仙》來源於中國的神話傳說,而《二十四孝圖》系列作品,取材於中國古代經典民間故事。董琳用她的方式創作出一套董琳版的24孝圖,捏出的陶瓷人物被放置在特製的鏡面上,觀眾去看這些作品的時候,一方面會思考這其中講訴的孝子故事,同時會在鏡中看到自己,審視自身。
    查看展覽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