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蕭博中:“以後的亞洲當代,應該是從亞洲人的觀點去看”

2015-08-14

(來源:文 / 李依依 《FOCUS》201507)


640.jpeg

索卡藝術中心臺灣區負責人蕭博中(Paul Hsiao)日前於裝修中的臺北索卡新址空間


內湖地區除了日前剛開幕的雙方畫廊之外,成立七年多的臺北索卡也在7月4日正式於新址(臺北市堤頂大道二段350號)開幕,並於7月4日至8月9日舉辦《世界之窗——亞洲新趨勢》,展出亞洲當代23位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響應索卡藝術中心成立23年。


相較於舊空間,新空間無疑更適合做為一處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一樓與三樓加起來約一百坪,而且一樓大廳的挑高高達5公尺,剛進門便足以感受到寬敞舒適的挑高感。為何選在這個時刻喬遷,索卡藝術中心臺灣區負責人蕭博中表示:“這七、八年來,覺得產業的重心似乎慢慢移往內湖、大直,當代藝術作品尺寸經常都很大,想在市區內找到這麼挑高的空間很困難,剛好有機會看到這裡就決定搬過來。在空間上,我們把所有可以設想的要求都已經事先規劃,就是希望能夠做到最好,包括燈、墻、地板、載重等硬體條件,這裡一定不比任何一間美術館差,比如一樓挑高的空間,單點可承載200公斤的重量,作品要從天花板掉下來絕對沒有問題。一樓、三樓的空間可以合拼也可以切割,我們可同時辦不一樣的展覽,空間的運用會更多元化一些。”


6374181737629295918708104.jpeg

喬遷開幕展《世界之窗-亞洲新趨勢》一隅


至於軟體部分,即畫廊經營的藝術家以及日後推出的展覽方面,蕭博中也說明道:“我們還是會繼續專心經營代理的藝術家們,基本上不會因為畫廊空間的改變而有太大的修改。不過,畢竟那個區域的參觀人數會比較少,要怎麼把人從這裡(市區)帶到內湖去,也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重點,如何讓沒有習慣逛畫廊的人,能夠知道我們,進而培養來逛畫廊的意愿,希望把那一塊群眾效益做起來,去的人會有一個習慣是,一趟來把這幾家畫廊一並看完再走。”


索卡畫廊對於藝術市場的敏感度極高,2008年涉足東南亞當代藝術、2009年至2010年帶動日韓當代藝術、2011年至2013年以中國、臺灣當代為脈絡為主要方嚮、2014年迄今則以當代水墨的東方氣韻,建構出屬於亞洲美學的路線,可說相當緊貼著市場趨勢卻又保持一定程度的學術性,企圖在兩者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針對喬遷的開幕群展《世界之窗——亞洲新趨勢》,蕭博中則說到:“展覽主要呈現的是畫廊經營的藝術家,以及畫廊認為最具潛力的藝術家作品。以前的亞洲藝術是從西方人的觀點再看亞洲,但是我們一直覺得,以後的亞洲當代,應該是從亞洲人的觀點去看,而不是從西方觀點。”在這份展覽名單中,可看到蓋伯瑞‧博瑞多(Gabriel Barredo)、朱德群、洪凌、席時斌、朱銘、季大純、草間彌生、林風眠、劉國松、梁銓、劉丹、李暉、林葆靈、毛旭輝、文鳳宣、奈良美智、樸棲甫、尚揚、阿古斯‧蘇瓦吉(Agus Suwage)、納堤‧尤塔瑞(Natee Utarit)、王光樂、趙無極、趙博等人的作品,相當豐富精彩。


640-2.jpeg

喬遷開幕展《世界之窗-亞洲新趨勢》一隅


除了喬遷開幕展之外,蕭博中也提到了今年下半年的規化,包括臺北藝博、高雄藝博的參加,以及將有兩位年輕藝術家在臺灣的首次個展,一是中國藝術家曾健勇,另一則是日本藝術家池田光弘,而去年在索卡推出個展的中國藝術家梁銓,也將在今年繼續於臺北索卡展出新作。


640-3.jpeg

640-4.jpeg

640-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