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天地大美 - 洪凌回顧展

2015-12-18

(來源:《典藏投資》2015 .12 NO.98  文/ 楊椀茹)


640.jpeg

索卡藝術董事長蕭富元先生(左)與藝術家洪凌合作已達16年。


12月的北京天氣凜冽,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美術館則同時呈現「天地大美 - 洪凌回顧展」的展覽,洪凌著稱的雪景山水於此之際相互輝映,而這兩間在中國舉足輕重的美術館為洪凌首開先例,在世界巡回展的起點創造好的開始。而接續的展覽地點,則是在世界另一端的英國與愛爾蘭,分別為赫赫有名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美術館與切斯特比提博物館,兩者皆是對於東方藝術有深入研究的兩間美術館,亦將首次展出中國當代藝術家個人展覽。


640-1.jpeg

《野韻》 布面油畫  180×190cm  1997,本作代表中國參加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 。


這場史無前例的國際巡回展覽,將展出洪凌自1970年代至今,跨距將近四十年的創作,借此次巡回展來看藝術家創作歷程的轉變,呈現出早期在學院訓練過程中的寫生風景、人物、抽象、乃至於借鏡於兩宋山水、到現階段最為著稱的性靈山水,而六十歲的洪凌仍持續在突破自我。「大家都以為洪凌只有畫意象山水,不知道他也是經歷過一連串的嘗試與摸索階段,尤其他的人物作品還得過獎,都是他創作的過程。希望透過回顧展,讓大眾更全面地認識洪凌的藝術。」一手牽成洪凌巡回展的索卡藝術董事長蕭富元如此表示。


640-2.jpeg

本次難得展出的最早期創作,《天壇的白楊》 布面油畫  36×45cm 1979 。


走嚮學術定位


回想起索卡藝術與洪凌合作的淵源,是自1999年正式開始。然而早在1994年起,蕭富元就已經關注到這位創作面貌極為特殊的藝術家並兩度想與他討論代理的機會,皆因洪凌有合作的畫廊而暫緩,直到第三次才洽談成功;這也正像三顧茅廬般,耐心等待是值得的、更寫下了藝術圈中的一段佳話。如今代理洪凌的藝術已達十六年,這是中國藝術家與畫廊最長的合作紀錄且仍在進行,談到如何保持長久而良好的合作關系,蕭富元表示有三個面嚮:「首先,洪凌的藝術是一直往前的,沒有因為藝術市場的興衰而被牽著走。洪凌住在黃山、一直是遠離市場的,他今年已經六十歲了,還一直在成長,這在中國藝術家裡是很罕見的,也是支撐索卡會持續代理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是索卡在2001年到北京,從中國藝術家開始到現在做亞洲的藝術家,索卡也一直在往前走,也期許能夠成為不只在亞洲、甚至成為全球知名的畫廊。第三,則是非常重要的收藏家。為什麼有些藝術家紅了幾年後卻突然消失,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好的收藏家支持,在中國有很多的買家都是為了賺錢,導致畫作流轉很快、價格容易暴跌。但是索卡的主要收藏家都是真正的藝術愛好者,而且大多有數十年的收藏資歷,他們懂得欣賞與支持好的藝術家,並會持續收藏藝術家每個時期的創作。有位藏家就跟索卡同時在1999年認識洪凌,到現在已經收藏了40多件作品。」從藝術家的自我成長、畫廊的積極提升與收藏家的長久支持,三個層面缺一不可的造就出洪凌藝術市場的穩定發展,如今更將締造成更難企及的典范。


640-3.jpeg

洪凌早期人物作品,《人體系列五》 布面油畫 100×100cm 1986。


「畫廊雖然是商業考慮,但藝術的商業價值,也必須要有學術作為基礎。所以,我們一直想將優秀的藝術家推嚮學術定位。」蕭富元認為,中國的藝術絕對是可以和西方相提並論的,將東方藝術家推嚮國際是一條必須走的路,而也終於等來水到渠成。2012年12月,在倫敦的亞洲藝術基金會是洪凌的作品首度在英倫曝光,即引起當地藝術圈的回響與討論,更受到眾多重要美術館的關注。這次洪凌的國際巡回展覽也由國外的美術館邀請;特別是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在明年成立一百周年,在如此重要的時間舉辦了首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展覽,早已緊鑼密鼓地安排相關學術活動規劃,將於明年特地為學生開設課程討論洪凌與中國當代的藝術,另一方面,目前已經邀請到29位一時之選的專家學者參與學術研討會,而發表的研究論文亦將會集結成冊送至各大美術館、院校典藏。而曾於2002年獲選為歐洲年度最佳博物館(Eurapean Museum of the yearAward,EMYA)的愛爾蘭切斯特比堤博物館,也為第一位在世藝術家的展覽提供長達四個月的展期,同樣也有學術研討會。這些高規格的待遇,足以證明洪凌的中國當代藝術在專門研究亞洲藝術的西方學術單位眼中是極為特殊與重要的。


640-4.jpeg

洪凌早期抽象作品,《無題系列之三》 布面油畫 170×150cm 1991。


以山水為創作題材,並不屬於中國當代藝術主流的洪凌,是何以受到西方學術界的另眼相待,就是洪凌在創作中所融會的東方意涵。即使受過扎實的學院西畫訓練,洪凌並不依循著中國整體藝術大環境的方嚮,而對於當代藝術有獨到的見解與領悟。蕭富元表示:「什麼是當代?以前沒有人做過的就叫當代。」他贊賞地說:「我覺得洪凌是最能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藝術家。」不同於中國當代藝術多出自於政治波普或是傳統符號的挪用,他反而轉嚮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自然的關照,以極為深刻的體悟與敏銳,在非主流題材的山水繪畫另辟蹊徑。而洪凌藝術的深厚,也反映在這次「天地大美─洪凌回顧展」巡回展覽的呈現,將由各展覽地點的策展人個別策劃,自不同的切入角度選擇與剖析洪凌的作品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關系,呈現出殊異的東西方觀點,更為多元而富討論性。比方在中國,會從林風眠、趙無極、朱德群開始討論;而西方策展人來看,則會自林風眠、吳冠中談起。「然而,不同於趙無極在法國發展而親身接觸到的西方抽象藝術與取自中國甲骨文符號而再延伸的精神;洪凌與吳冠中雖然同樣腳接中國地氣,但吳冠中在描繪風景時,會把該有的保留、不該有的去除,畫面呈現出簡潔的點線面組合,但他基本上還是有西方的空間透視感。所以說,洪凌的作法是過去中國油畫家沒有過的表現,所以他跟趙無極不一樣,跟吳冠中也會不一樣。」蕭富元分析。


640-5.jpeg

今年九月,洪凌(中)與擔任本次亞非學院展覽的策展人馬嘯鴻(Shane MaCausland)(左)以及索卡藝術董事長蕭富元於黃山遊覽合照。


探看心中山水


生長、求學與工作皆於北京的洪凌,在中國藝術圈中是個異數;不像多數積極尋求發展的藝術家,參與各種藝文交際活動以增加曝光機會、製造討論話題,洪凌則將自己放逐到千裡之外的黃山。八零年代初,洪凌首次去南方旅遊即被秀麗的風光深深吸引,即使他在 1987 年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畢業,即獲得當時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賞識而留校任教至今,仍然在九零年代初遠赴黃山腳下建立工作室「洪廬」。二十多年來,洪凌一個人待在黃山靜靜地生活、慢慢地創作,長年搜集舊物古董的他也著迷於修葺園林,多次造訪洪廬的蕭富元表示,每次看到的園林樣貌都不一樣。中國園林的布局美學即是一種生活哲學,透過人為造景再現理想中的自然,將大山大水濃縮於自家庭園以滋養心靈、追求天人合一;而洪凌就在這一方天地裡一步步實踐這般境界。洪廬中最早的建物一幢西式的尖塔拱窗樓房,反映出洪凌早年受西畫訓練的思考;然而,隨著心境與創作的共同轉變與成長,西方的形式已逐漸內化、乃至被滿園的東方意象所包覆,正如同他在創作上的轉折。園林中的建物增設修改、植物自然的生長更迭,隨時都在變動,益發成熟與完善,就跟洪凌的創作一樣不斷在自我充實、往前推進。如今,他的生活簡單而富美感,在創作之外就是以閱讀、品酒、賞茗、烹飪等自娛,而這些心靈上的滿足亦都為創作提供養分。


640-6.jpeg

《天歌》 布面油畫 180×500cm 2009


關於洪凌的意象山水,蕭富元表示,「有些人在欣賞洪凌的作品,都只看顏色,紅的是秋天、綠的是春夏、白的是冬季,而覺得他只會畫風景、畫四季。」然而,洪凌已然跳脫再現視覺所見的風景,雖然長居於黃山,但他絕非僅是對景寫生,乃是延續傳統中國山水繪畫的創作精神,舍棄了客觀的空間與時間條件,而是一種心境的再現。「古代的藝術家走盡大江南北,而生活在現代的洪凌則是遊遍世界各地,再回來畫心中的自然。以前大家說洪凌在畫黃山,但現在從他的畫面中也找不到黃山的風貌,他已經在畫世界的自然,並不只有中國的自然,當然也早就突破單純呈現四季的概念。」而心中的山水是不分四季的,也不會只是固定的地點。洪凌的胸有丘壑,以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態度昂然呈現。洪凌的山水,是世界的山水,眼界更為寬廣。正如《莊子·知北遊》所述:「天地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洪凌所呈現的山水之美,畫面艷而不妖,當中蘊含的蓬勃生機則運息流暢,自然規律的真義無法以言語道盡,只能由觀者自行咀嚼品味。而今年要自中央美術學院退休的洪凌,往後將有更多時間可投入創作,更讓人期待後續的藝術發展。


640-7.jpeg

《華秋》 布面油畫 250×325cm 2014


從黃山出發的洪凌,從傳統延伸的意象山水,正從中國走嚮世界。在索卡與洪凌的相互合作,對於中國藝術家與中國當代藝術來說,都是可貴的第一次。在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踏上一條看似遙遠卻能夠一蹴可及至世界舞臺的大好機會。不采取最簡單、快速的藝術博覽會介紹藝術家,索卡選擇了最不好走的學術推廣之路,就是希望東方美學能夠正式地被重新關注。規劃三年余,「天地大美─洪凌回顧展」的巡回序幕掀開在即,蕭富元始終堅信不是只有西方可以影響東方,他回想這段籌辦過程:「這是索卡辦過的最大展覽,我們在這段過程中學到很多,也知道走嚮國際並不如想象中容易,因此更加努力。而我們的責任也滿重大的,要把這個展覽辦得完善,讓更多人知道有一條從東方美學延伸出來的當代藝術。只要我們成功,大家就會相信東 方美學是可以影響世界的;好比以前的絲路,只要路線一旦暢通,後面的人就可以跟著足跡繼續嚮前行,說不定在日後也會成為一條康莊大道。」


640-8.jpeg

640-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