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洪凌巡回世界!海外首站:亞非學院

2016-06-02

(來源:《典藏投資》 文 / 楊椀茹   2016.06)


640.jpeg

藝術家洪凌於中國美術館展覽,在展館現場創作。


去年12月,於北京兩大重要藝術展館 - 北京故宮建福宮與中國美術館同時開幕的「天地大美─洪凌世界巡回展覽」引發的關注熱潮尚未褪卻。今年7 月,「洪凌回顧展」(HONG LING: A RETROSPECTIVE)即將遠赴英倫,展開巡回時間橫跨兩年的回顧展,將依序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文萊美術館(Brunei Gallery)、愛爾蘭都柏林的切斯特比堤圖書館(Chester Beatty Library)以及英國巴斯的東亞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East Asian Art)獻呈洪凌40年的創作歷程。這些專精於研究東方藝術的美術館將各自以不同的策展角度呈現洪凌深厚的藝術風貌,彼此獨立卻又能相互貫通。他們共同關注的是,這位中國油畫家長年追尋的東方精神與自我實踐。回顧油畫在中國百年以來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徐悲鴻、李鐵夫以後的西風東漸,為中國繪畫導入嶄新的表現技法與創作觀念。隨著政治情勢發展,便進入中國共產主義支持的蘇聯寫實主義風格。


640-1.jpeg

藝術家洪凌耗時20余年,親手打造的洪廬一景。


而在文革後,產生了85新潮、後89階段以後,例如:傷痕美學、政治波普、德國表現主義等百花齊放階段,再到現今對於自我探索的階段。而檢視洪凌的藝術創作,也同樣歷經四個階段的轉變。從1970年代後半期接受美術學院的西畫訓練,從蘇派的人物寫實摻入自我意識的變形描繪,爾後出走寫生的經歷,描繪了對土地、人民與生活帶有關懷情思的描繪,甚至後來短暫嘗試的抽象創作。而在1990年代,多數中國藝術家急切追隨、實踐西方藝術思潮之際,洪凌卻轉身走進黃山,做出這樣的決定,在尋求掌聲的中國藝壇中無疑是個異數。就一位受過正規美術學院訓練、並在畢業後留校任教的藝術家來說,他的繪畫功力是無庸置疑的。然而,洪凌卻選擇依循內心對於自然的渴望與呼求,發展至今進入最為人稱道、帶有東方意味的「意象山水」階段。洪凌的創作歷程也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縮影;從全盤吸取西方、嘗試多元探索,到最終回歸於自我文化意識的專注探索,這也是他何以受到這次舉辦展覽的美術館另眼相待的原因。


640-2.jpeg

2007年,洪凌遠赴格陵蘭觀賞冰山之旅


海外巡回首站:亞非學院


作為海外巡回展覽首站、亦是規模最大的亞非學院展覽即將在7 月14 日揭開序幕。更值得留意的是,今年適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成立100周年,為此校方在2016至2017年籌辦一系列「大百周年校慶」活動。亞非學院以東方藝術研究見長,更以一批由戴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的中國瓷器備受各界欽羨。選擇在此重大時刻於亞非學院文萊美術館舉辦洪凌回顧展,對於首度舉辦華人藝術家回顧展的校方相當看重;這不僅僅是一檔展覽,更是一種使命的呈現和傳承。而此檔極具指標的展覽將由亞非學院藝術史教授馬嘯鴻(Shane McCausland)擔任策展人。


640-3.jpeg

洪凌 | 白楊木 | 布面油畫 | 40×50 cm | 1977


在亞非學院長達2個月的展覽尾聲,更會隆重舉辦一場為期2天的「藝術生態:現當代中國藝術研討會」(Ecologies of Art: A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Debate),目前已有23位專家學者在檢閱洪凌的藝術發展後主動允諾出席,與會陣容包括:哈佛大學的汪悅進(Eugene Wang)教授、牛津大學的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等研究東方文化、藝術史領域中舉足輕重的人士,堪為一時之選。他們除了將在研討會中反映出對洪凌藝術表現的高度肯定與研究興味,更將以洪凌的創作為基礎,采取1 人1 問的角度切入、匯聚23問的廣博角度共同探討洪凌藝術歷程在日後的發展可能,乃至於整體當代藝術進程的未來性,可想而知必然能沖擊出相當精彩的火花。這不只是洪凌個人藝術生涯最大規模的展覽,更是華人藝術家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幕後協助推動本次巡回展覽的索卡藝術中心負責人蕭富元表示,「這般嚴謹的學術研討會,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圈中不曾有過的規模。」


640-4.jpeg

洪凌 | 人物系列8 | 布面油畫 | 140×97cm | 1986


亞非學院策展人馬嘯鴻於去年秋季造訪藝術家洪凌,除了進行訪談、挑選作品也和洪凌一起登上黃山,體驗這位隱逸於山林間的藝術家之特殊生活。根據他的觀察,「洪凌體現了對季節、氣氛、體驗全面的長期看待。他的畫表現出在有形的和大氣的世界之間,對自然界交互作用的探究興趣。他的畫往往在捕捉山水和冷熱極端氣候之間的交匯點,雲霧中空氣的潮濕、飽和與沉降,和涌動的風或無聲寂靜的空氣。」洪凌對於自然的瞬息萬變有極為敏銳地精確掌握與詩意表現,倒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豐富,滋養了洪凌的藝術感知。「我們能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捕捉積累,尋找和我們相對應的生命的表情,生命的張力。」透過體驗各種自然景觀與天候狀態,洪凌認為該當如此反映。


640-5.jpeg

洪凌 | 蓮 | 布面油畫 | 100×100 cm | 1987


當洪凌的創作發展進入最為著稱的「意象山水」階段時,他的創作和生活已然達到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狀態。由藝術家親手打造的「洪廬」,從最初落成的一棟西式尖塔樓開始,而後的一磚一瓦、一樹一石皆出於洪凌巧手再度構筑,歷經20年已成為徽派風格的園林。蕭富元表示,這十幾年來,他每每造訪洪廬都感覺到當中有所變化,洪凌持續在細微處不斷調整至自己滿意的狀態。正如洪凌自身的藝術養成過程,起初自美術學院習得的西方創作技法已經被東方思想層層裹覆而內化於心。


640-6.jpeg

洪凌 | 瀟湘煙雨 | 布面油畫 | 130×170cm | 1993


山水的文化精神


「山水精神是心性打量自然生命的一個關照系統。」在洪凌看來,山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此一意識卻自宋元以降漸趨薄弱。而在洪凌的創作過程中,又逐步地建置起來,他如此檢視自己:「在黃山的長年勞作、創作中讓我更深的理解了萬物的生發都來自於生命的熱度,而藝術創作也是勞作者生命熱度的耗散。在與自然生命相處、表達、付出的同時一步一步的隱退自己,使自我變得無企圖,樸素地躬身勞作,像農夫一樣,把自己的生命在拋撒中融入萬物,獲得生命整體的精神升華。」在洪凌筆下,山水呈現有風骨、嬌艷、磅礡、溫潤的多元面貌,畫面饒富蓬勃生機與涌動能量。蕭富元也認為,「現在談洪凌的畫其實已經不是在強調山水,洪凌畫的是他所認知的自然。」在居遊黃山、走遍世界的過程中,洪凌坦率地與環境進行心靈的交流,謙遜地領受大自然四時遞嬗的回應,而達到胸中自有丘壑的境界。


640-7.jpeg

2008年,洪凌於馬來西亞沙灘即興創作。


亞非學院策展人馬嘯鴻已預告,屆時展出的50件作品將不會按創作年代的分區呈現,因而能讓觀者從洪凌不同時期的作品都能相互映證其創作脈絡的延續。展場同時也將搭配展出洪凌日常生活與旅遊的照片資料,再度提供觀者佐以參照藝術家的生活與創作是如何交融影響。而接續展出的愛爾蘭都柏林的切斯特比堤圖書館,每年約有高達35萬的參觀人次,將由該館的策展人 Mary  Redfern 籌劃展覽。至於最後一站的英國巴斯的東亞藝術博物館,則是英國除倫敦以外收藏東亞藝術品最大的博物館,策展人將由館長蔣得莊(Nicole  Chiang)擔任,展期更達4個月之久,以上都可看出對於洪凌巡回展的高度重視。


640-8.jpeg

洪凌 | 松骨 | 布面油畫 | 190×250 cm | 2014


從畫廊的推廣角度來看,洪凌的世界巡回展覽選擇以嚴謹扎實的學術論述為出發點並不容易,這卻是蕭富元堅認亞洲藝術是具有獨立話語權的信念,而致力嚮前邁進的一條路,盡管目前還處在他所形容的「一邊做,一邊學」階段,然而一旦順利開通,以文化為基礎的亞洲藝術影響力也能輻散出更為深遠的效果。隨著洪凌海外回顧展巡航在即,我們除了期許此行能夠成為東西方藝術交流的典范,更期待這位凡塵隱士亦能在西方藝壇開拓出一方天地。


640-9.jpeg

2000年,洪凌於埃及旅遊留影。


640-10.jpeg

洪凌回顧展

HONG  LING : A  RETROSPECTIVE


第一站

英國倫敦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文萊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6年7月14日——9月24日

研討會時間:2016年9月23、24日

策展人:Shane  McCausland

助理策展人:梁天爽(Tian S. Liang)


第二站

愛爾蘭都柏林切斯特比堤圖書館

展覽時間:2016年10月21日——2017年1月29日

策展人:Mary  Redfern


第三站

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

展覽時間:2017年2月25日——7月2日

策展人:蔣得莊(Nicole  Chiang)


640-11.jpeg

640-12.jpeg

640-13.jpeg

640-1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