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蕭富元:“開疆辟土”二十載

2016-07-31

(來源:2016.6-7《藝術客》文 / 劉震風)


640.jpeg

索卡藝術負責人蕭富元先生


在從事藝術品經營二十余年後,如今畫廊主蕭富元對藝術的看法更帶有平淡和出世的狀態。每年他會安排四五次國外旅行,不愛社交,很少應酬,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時間泡在收藏和感興趣的研究中,這種生活節奏似乎很難與畫廊主的身份聯系在一起。但與此同時,蕭富元經營的索卡藝術在二十多年的經營中,卻創下過許多“第一”:“第一”個代理大陸藝術家的臺灣畫廊,第一家進入大陸的臺資畫廊,最早涉獵日韓市場,最早推動東南亞藝術。


索卡藝術 1992 年成立於臺南,主要經營亞洲當代優秀藝術家作品,是臺灣最早有系統經營亞洲當代藝術的畫廊。現已經擁有北京、臺北、臺南索卡藝術,是一家跨足中國經典和當代藝術作品,並致力於推廣亞洲當代藝術,影響力涵蓋全亞洲的國際性畫廊。蕭富元進入畫廊行業緣起於對俞曉夫作品的推廣,作為藏家的蕭富元當時幾乎買斷了這位上海藝術家的所有作品,希望能在臺灣給俞曉夫辦一次個展。找了四五家畫廊,卻沒有一家愿意接手,因為當時大陸的油畫作品對臺灣市場來講非常陌生,與臺灣本地的趣味也不一樣。但蕭富元覺得不能把人家的青春全部買下就不管了,碰巧遇到一家想轉讓空間的畫廊,於是蕭富元就把它盤下自己開起了畫廊,首展便為俞曉夫做了個展,而俞曉夫也成為了蕭富元簽約的第一位藝術家。索卡自然成為最早代理大陸藝術家的臺灣畫廊。


640-1.jpeg

2010年北京《雲端 - 亞洲當代藝術大展》


2000 年,臺灣本土市場內憂外患,金融出身的蕭富元以靈敏的嗅覺感受到中國經濟上揚的信號,立即著手進駐大陸這片初始市場。雖然之前積累了不少上海藝術家資源,但考慮到北京聚集了最好的藝術院校、藝術家、批評家群體,且市場熱度高過上海,蕭富元 2001 年最終選擇在北京安營扎寨。


索卡在北京的首展名為“開疆辟土”,實際上也開啟了蕭富元接下來在大陸的打拼之路。畫廊最初坐落於北京秀水街使館區,當時國內市場尚處萌芽階段,雖然不乏外國人問津,但大陸藏家寥寥無幾。而初來乍到的索卡又很不巧地遭遇了“911”事件後的余波,使館區的封閉幾乎斷絕了畫廊的客源,於是索卡積極走出去,跑了很多郊區的會所、別墅,逐步積累藏家資源,困難的外部環境讓索卡在北京的頭兩年裡步履維艱。


2003 年“SARS”過後,索卡搬到了北新橋。新址開幕首展當天即有七百人參觀,人流水泄不通,從此索卡在北京的經營漸入佳境,打響了在大陸的名聲。此後中國藝術市場進入井噴期,市場的全面嚮好吸引了諸多資本的投入,以往對大陸市場並不看好的臺灣畫廊也在 2005、2006 年大舉進入內地。但經歷過 1992 年臺灣市場起落的蕭富元卻看到了繁榮背後的危機,靈敏的嗅覺再度覺察到了 07 年市場泡沫。於是當大部分人開始擴張做大之時,他卻開始進行收縮,不再做大型展覽;轉而開發東南亞市場,從而成功回避了金融危機風險。


640-2.jpeg

2014年北京 《梳理 - 重啟中國當代藝術》


2010 年,798 迅速成為北京熱門藝術中心,蕭富元順勢而變,索卡從市中心搬到 798。從最初積累起的藏家發揮“鐵粉”精神,一路跟隨索卡至新址。此後的幾年間,中國藝術市場歷經調整,流行潮流換了一波又一波,但蕭富元依舊在“東方文化精神”的線索上持續深耕,代理藝術家如洪凌和毛旭輝雖不是聚光燈下的焦點人物,但也都是不扎堆,專心面對自己的純粹藝術家。長久合作的默契營造了藝術家與畫廊之間的信任,近幾年索卡花了大力氣推進洪凌在美術史上的位置,兩者的合作幾乎是畫廊與藝術家相處的典型案例。


經營了二十多年的索卡藝術,蕭富元一直是靈魂人物,而隨著第二代的成長,他逐漸著意培養兒子對家族畫廊事業的興趣,他將臺北畫廊的大部分經營工作交給兒子已近 8 年時間,北京、臺北、臺南三地畫廊各具特色,推出適合各自區域內藏家趣味的藝術作品。如今蕭富元很享受從容的生活和經營步伐,他說自己年紀不小了,不指望依靠經營藝術品成為大富豪,而索卡從 90 年代至今積累的上千件油畫收藏,可以說的的確確是一種奢侈生活的精神財富,更是索卡這家老店持久經營的保障。“希望索卡藝術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畫廊”,這句話涵括了蕭富元對未來的期許,更是壯懷與信心。


640-3.jpeg

2015年中國美術館《天地大美 - 洪凌藝術回顧展》


640-4.jpeg

2015年北京《大競技場 - 席時斌個展》 


S=《Scope 藝術客》 H= 索卡藝術負責人蕭富元


持續踐行自身線索


S:從1992年在臺灣藝術騰飛期創立畫廊,到2001年進入大陸市場,索卡藝術的發展幾乎經歷了兩岸藝術市場的完整起伏周期,在各個不同的階段,畫廊是否根據市場趣味對經營方嚮進行過調整?


H:索卡跟其他畫廊有點不一樣,因為我們不是買賣型的畫廊。我所說的買賣型畫廊是跟風做時下最流行的藝術展覽那類,比如最近流行抽象,就做抽象藝術,流行水墨就做水墨藝術。但我們沒有追趕過潮流,某種角度來看,我們還走在潮流前面。像 2011 年我們就在臺灣做過王光樂的個展,前幾年也做過梁銓的個展,這些都是畫廊合作已久的藝術家。其實索卡一直有一條明確的主線,即東方文化精神。我們找藝術家也都會遵循這個標準,他的媒介可以很多元,但思維得是東方的。經營畫廊不能全部都要,索卡一直在做的,就是深化自我的屬性,把自己的方嚮做好,與其跟隨風潮,不如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藝術。所以在經營方面,我更重視自己的感受,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使沒有賣掉,自己收藏也高興,如果這個藝術家我不喜歡,我不會因為想賺錢而去做這個藝術家。索卡藝術經歷了很多的市場起伏,在市場好的時候畫廊也並沒有特別好,但在市場差的時候我們也沒有特別差。沿著自我的線索,索卡還是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


S:在北京市場,索卡的代理藝術家有哪些,您是如何決定的?


H:其實索卡代理過很多不錯的藝術家,像最近非常活躍的黃宇興、季大純、屠宏濤等等,但是後來他們成長起來後就很少給畫廊代理了。1999年我們代理了洪凌,至今合作了17年,是畫廊合作最久的藝術家。洪凌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又是中央美院的教授,但他卻是一位比較安靜、與世無爭的藝術家,在黃山持續創作了 20 幾年。此外畫廊還和毛旭輝合作了 8 年,跟趙博合作了 5 年,他們都不喜歡扎堆,像毛旭輝在昆明,趙博在沈陽,專心面對自己的創作。我比較喜歡這樣純粹的藝術家,雖然可能無法一夜爆紅,但是他們可以一步步走得很遠。


640-5.jpeg

2015年臺北 《世界之窗 - 亞洲新趨勢》


藝術史才能夠令藝術家長久留存


S:畫廊是如何與藝術家保持長時間合作的?


H:藝術品要能長久留存有三個重要條件:一,藝術品的藝術性要高;二,畫廊、經紀人、策展人、評論家等多個環節去推動和包裝。三,要有好的收藏家。目前國內最缺第三項,但像收藏洪凌作品的藏家,幾乎每個都有超 20 年的收藏歷史,收藏對他們而言主要是興趣而非賺錢,他們的收藏大多有獨立體系,並會認真做研究。我們會傾嚮於把洪凌的作品賣給這類藏家,17 年間我們售出了約 200 件洪凌作品,但再轉手的不到 10 件,所以洪凌的價格比較穩定,以差不多每年 10%幅度提升,而不像市場最熱的藝術家漲跌都在數十倍。這種穩步成長的環境和心態對藝術家來說也是有所受益的。


此外,我們還會著力去推動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位置。例如從2015 年 12 月起,我們為洪凌做了一次世界巡回展。第一站已經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今年下半年還將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汶萊美術館舉辦巡回展的英國站,洪凌是第一個進入這所權威學院美術館做個展的中國藝術家。在展覽結束後我們會邀請 25 位來自哈佛、牛津、大英博物館等的權威專家討論洪凌的藝術,之後會將論文勘定出版。展覽此後還會巡回到愛爾蘭的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館和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為洪凌 40 年的藝術生涯做一個回顧。巡回展覽歷時一年多,規模可能是中國藝術家有史以來最大的,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也非常重要。此外我們還會在明年幫毛旭輝做一系列美術館級的展覽,其中會有他 40 年的大型回顧展,從 85 新潮到現在,從美術史的角度來看毛旭輝,他是不可或缺的一號人物。索卡比較喜歡做學術,因為學術才能夠令藝術家長遠地留存。


S:為藝術家確立美術史定位是一個復雜且高投入的工作。


H:這需要藝術家首先有相當程度的努力;其次從畫廊角度,如何把藝術家好的部分體現出來,讓更多人知道;第三正常的推嚮市場,讓市場認可。沒有著名藝術家是沒有市場和價格的,但價格的成長不能暴起暴落,得一步步穩定前進,進而從本土獲得國際的認可。目前的中國畫廊裡很少有人認真做學術,因為學術收效緩慢,投入巨大,像洪凌的巡回展成本便在 400 萬至 500 萬元。很多畫廊拿藝術家的東西去賺錢,藝術家看到後就想要自己單干,不給畫廊代理。但是他們忘了,畫廊不光是賣作品,還有推廣的作用。索卡做這樣的事除了對藝術家負責,也是對收藏家負責。我希望多年後,他們能對我當初的推薦表示認可,而不是罵我騙了他們。


640-6.jpeg

2015年臺北 《世界之窗 - 亞洲新趨勢》


索卡像“精品店”,並不急於要利潤


S:在畫廊24年的經營生涯中,您的體會和心得是什麼?


H:我現在經營畫廊並不會太著急。在市場中經營了這麼久,我明白漲跌都是過程中的一部分,因為個人喜好,我也收藏了上千件作品,即使不開畫廊我的生活也沒有問題,所以不需要那麼急著去賺多少錢。能把自己的路線貫徹到底,踏踏實實做好工作便足夠了。我現在也會花很多時間在畫廊經營之外,比如收藏古玩和旅遊,這種狀態很從容,藝術是時間的雕塑,不需要太急。


S:目前畫廊的藏家結構如何?


H:因為經營風格的問題,再加上我其實是個相對內嚮的人——這對經營畫廊來說是一個優劣勢很分明的性格——我很難去推銷我的作品,我不太會說“這件作品一年會賺多少錢”這類的話。所以索卡並不會吸引很多剛進入收藏的人,它更像一個精品店,對買家有要求,而且如果對方是剛進入收藏不久的人,索卡所代理的作品也不會是新人一眼看到就能喜歡的。我們現在的買家都是有一定收藏資歷的成熟藏家,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我們的東西好不好,所以不需要太多解釋。我們的買家基本都是老收藏家,他們對收藏有很強的連續性,買賣基於相互之間的信任,所以藏家結構還比較穩定。


S:從2001年最早到內地,至今索卡已經在內地經營了15年,您對目前的內地藝術生態環境的觀感如何?


H:大陸對於藝術的心態,參照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的軌跡來看其實是個正常的現象。不光藝術行業,內地幾乎所有行業都處在一個初級市場的混亂階段,成長很快,但不健全,這幾乎是個常態。內地的財富還沒有沉淀下來,第一代剛有錢,或許覺得這個錢來得太容易。臺灣最初也是如此,經過幾代人的沉淀,才逐漸變得成熟,這是正常現象。既然是必經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大陸終歸還是會回歸到正常狀態中,所以大陸的未來仍是給人以足夠的信心。


640-7.jpeg

2016年北京《毛旭輝個展》


640-8.jpeg

640-9.jpeg

640-1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