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追尋太陽的陶發 | Scope藝術客

2018-12-18

(來源: scope藝術客)


640.gif


陶發,一位生活在現代城市的苗族青年藝術家,他的作品不拘於任何特定的藝術門派,狂野、瘋癲、感性並充滿神秘色彩。在北京索卡藝術舉辦陶發重要個展“太陽之子:陶發個展”,展出藝術家幾年來創作的20件油畫作品。


雲南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彩雲之南、雲的南方、高原紅土、以及多樣的少數民族生活村落。大家去過以後會發現一個直觀的印象——充足的陽光,因為北回歸線從這裡穿過,部分區域屬於熱帶。這裡自然面貌種類很多,不僅有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其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描繪的雪山峻嶺之中的寧靜之地,還有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

 

從小在雲南東部苗族山區長大的陶發對於藝術的表達一直很直接、感性;或許是因為少數民族的飲酒習慣,當喝過些許酒後,陶發仿佛開始進入屬於他的自然世界。畫作中用色用筆簡單自由、流暢。給人一種“天然”的印象,從中很難看到過往學院技術訓練的痕跡。


存在於內在的“精神”究竟意味著什麼?


苗族先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其中一種就對火鳥、鳳凰、太陽的崇拜;自然崇拜中有“天公地母”,這是傳統中對天地、自然的崇拜。陶發說道:“我們在唱歌的時候都是從天地唱起、樹木、動物、再到自己情感。”


當代文化中對宗教信仰和精神性的定義差別很大。我們用宗教信仰指代那些有著歷史記載、固定傳統、共同的儀式的形式實踐。從陶發的談話和畫作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信仰痕跡。作品內容始終是自然、山野、天空和虛幻景物,而所有當代藝術創作關心的社會問題、國際化、政治、身份等似乎都與他的藝術無關,他著迷著自然空間給予的感受,迷戀著陪他長大的“落後”世界,不單單出於對自然美景的熱愛,或許是一種對於生靈萬物的敬畏。


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可能很難理解大自然與人的惜惜相伴。藝術家通過使用這些元素,喚起了某種熟悉的故事和意象所具有的神話、情感和心理上的而力量。畫作作為超驗狀態的載體,並將之作為用來感受狂迷、冥想或對話的精神體驗的重要手段。如安妮·摩根(Anne Morgan)所解釋:“藝術品能表現某種超越我們日常現實的神秘交流形式,這種潛能是巨大。抽象藝術無疑有助於我們實現這一目標,因為很多精神性概念本質就是抽象的。”


蘇珊·索林斯所言:“無論我們是否參與正式的宗教活動,人類狀況似乎都要求我們去探索精神層面,對我們的存在和來世的可能性發出質疑;我們思考著自身和周圍世界的聯系,並去審視那些看似無法解釋的體驗。”


近期的作品中,畫面新出現一些書寫的內容。陶發說到:“別人說你畫畫,你書寫什麼呢?我自己也不是寫書法出生,但是自然而然就書寫起來。可能也是因為身邊能經常看到與書法、書寫相關的內容。”雖然現在在雲南的藝術家畫風景比較多,其實他們在雲南長大,大家不覺得這是風景,因為就在自然裡長大。上大學時老師帶大家去寫生。陶發一畫就感覺和它們從小到大有交流,一畫就有自己的感受。


藝術與精神之間的緊密聯系一直貫穿人類的生存始終,二者常常彼此交織並相互促進。陶發畫裡那些充滿靈性的荒山和莊稼地,草叢和樹林,陰雨和夜晚,朝陽和鳥禽都進入到交流的世界。


從當前來看,我們自己的民族精神還沒有被提起,我也希望能夠“重述”我們本土的文化。  - 陶發


64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