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行.造山-尋魏瑋廷創作的入山蹊徑

藝評/遊原一

 

眼前如此堅勁剛強且有著別樣光華般的景致,卻伏藏著人性複雜的情感音塵。看著枯木,想著人生,無論是遠處兀自挺立的巨木或是近處零散疊放的殘木,這一切都是藝術家魏瑋廷(1982~)在尋找自我道路上的感知烙印。在這些渾厚充滿裂痕的風倒木裡,藝術家並無交付紀錄物種科學的目標,亦無給予親近自然山林的想望,卻有著許多他對於約定俗成的生活現象與社會觀點的重重探問。魏瑋廷以「造山」為自我生命起悟之創作,將自我內心的悟境與外在現實的實境結合,締構出這些富有氤氳迷離般的神聖場域,企圖在此壯麗幽荒的視野空間,闢建一條詰問人性意義之通道。

 

綜觀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及繪畫表現,魏瑋廷慣於在一種原始巨大且滄桑壯美的視覺層面上,敷疊其個人經歷的感觸因子,並透過構圖視角、色系對比及筆觸運用等安排,讓作品具有明鏡而玄的氛圍,如<嵐澀>(2020)、<語荒>(2020)等作。更進一步來說,「造山」顯現一種從外觀自然走嚮自我內在的創作邏輯,藝術家偏好運用將現實物象轉化為精神虛象所產生的象外之意,間接隱喻其所感所知的情緒內涵。意即,「造山」既有具象依託,也含虛無境界,它是魏瑋廷自我內心風景的體現,也是對現實世界的靜默觀照,他以木當山,令其作為主體情感的寄託對象,以木抒情,回應那些唯有自我主體才能領會的體驗。

 

「造山」源自藝術家對於人生處世、時代乃至無常的生存感悟,按其作品表現脈絡,魏瑋廷始終關切人性本質的探求,不斷嘗試勾勒人性那深邃無底且變化莫測的特性。他把個人生命歷程的理解心得視為創作意圖,配合自身對於藝術技法上的實踐興致(如非慣用色的試驗、筆觸技法的改變),爾後,再借木造山,以山的型態當作凝聚其心緒的視覺佐證,一方面使該形象湧動著瑰奇誘人的視覺色彩,一方面又植入可引人愁緒的模糊調性,讓自身整體的繪畫語境得以維持一貫獷悍卻溫柔的視覺印象。

 

以圍繞藝術家個人感覺基調生發的「造山」而言,它所展示的是一種非親見的執迷擬像,也是一種心靈寄託的方式,無論它是冷峻蒼潤或是煙嵐瑰麗,於此,藝術家可以想像自己為走避外界環境的紛擾,躲進一座自我苦心孤詣構想出來的心靈山場,也就是說,「造山」所體現的是一段藝術家自我定義的心路過程與當下認知探索的狀態。然而,在這些似木非木的景致中,魏瑋廷未曾明言定義其所謂的人性為何?只是默然踐行自身所堅信的價值,相信感受所能帶來的不言自明之共鳴。換言之,魏瑋廷的藝術創作所示知的是,人性的感觸係以某種自在的形式存在於當下,縱然人性如此紛濁,如此難解難繪,藝術家依舊不斷努力尋覓自己與外在境況之間的關係,用力感受肉身在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