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索卡實驗室·第三期
    董琳

    2016.12.03 - 12.31

    董琳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在不斷生長,就像中國傳統水墨畫,講“人在畫中遊”。她把畫像磚的傳統樣式賦予新的面貌;她借用2000多年前漢朝先民使用的占景盤樣式,用不同顏色的釉彩,來表現中國的24節氣,比如這次的六件占景盤系列作品《處暑》、《谷雨》、《寒露》、《驚蟄》、《秋分》、《小雪》。《忘歸》取材於楚辭中的《九歌·山鬼》,《八仙》來源於中國的神話傳說,而《二十四孝圖》系列作品,取材於中國古代經典民間故事。董琳用她的方式創作出一套董琳版的24孝圖,捏出的陶瓷人物被放置在特製的鏡面上,觀眾去看這些作品的時候,一方面會思考這其中講訴的孝子故事,同時會在鏡中看到自己,審視自身。
    查看展覽詳情 >>

  • 文人繪畫六君子

    2016.10.08 - 12.18

    在北京索卡15周年之際,我們精選出在“東方文化精神”這條主線上比較有代表性的6位藝術家,分別是40年代出生的梁銓,50年代出生的洪凌,60年代出生的文鳳宣,70年代出生的曾健勇、譚軍,80年代出生的王濛莎。試圖通過這6位不同時代出生的藝術家各自風格迥異的藝術探索典例,勾勒出一個不斷發展的,多樣的,立體的當代東方水墨樣貌。
    查看展覽詳情 >>

  • 索卡實驗室·第二期
    王禮軍:隨它

    2016.08.13 - 09.25

    雕塑藝術發展至今,藝術家們在通過各種方式與媒介不斷拓寬雕塑創作的范圍。從傳統材質石膏、玻璃鋼、木頭、大理石、青銅到現在各種可取的材料包括現成品,當雕塑介入當代或者觀念,雕塑這個概念就不再簡簡單單只是“物”了,當藝術家意識到這點,他的創作會變得無限自由而讓人充滿驚喜。8年的美院雕塑專業訓練讓王禮軍至少從寫實雕塑的技法上是絕對扎實的。在他把寫實雕塑的創作發揮到極致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同時被所謂的寫實技術限製了。當他拋開寫實技巧的限製,他作品思考的空間則變得更大,反而更容易打動觀眾。
    查看展覽詳情 >>

  • 自然物語 - 陶發個展

    2016.08.13 - 09.25

    陶發作品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自然在說話,萬物有靈。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天空、土地、雲、樹、草、動物,都充滿靈性,有生命的個體。這和他是苗族人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苗族人認為巨石、巖洞、大樹、大山等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從陶發繪畫語言中的顏色、構圖、線條,我們能感受到他繪畫狀態中一種自由的力量。那種狀態就像是一個小孩在一望無際的大自然中盡情的奔跑遊玩。
    查看展覽詳情 >>

  • 索卡實驗室·第一期
    盧杉:基因糖

    2016.07.09 - 08.07

    《索卡實驗室》是索卡北京15周年之際推出的最新展覽實驗項目,以小型個展的方式不定期推出藝術家個人實驗計劃,探討藝術生成的無限可能。媒介不限,空間有限,有限的空間,藝術如何發聲。我們希望《索卡實驗室》成為孕育新藝術生成的發生地與孵化器。藝術無法定義,這將是一個藝術無限的交流平臺。盧杉在創作之初,就宿命般地決定要用影像作為自己創作的主要方式。影像是他的“畫筆”,在他的“畫筆”之下,充滿畫布無法達到的晶體管色彩。他沿用理查德·漢密爾頓的拼貼方式, 將“網絡現成品”或者說“影像現成品”進行拼貼,成為他的GIF動畫大合集。
    查看展覽詳情 >>

  • 演繹 - 從書寫到觀念

    2016.06.25 - 08.07

    “從書寫到觀念”,這是漢字在現當代發展的基本特徵。通過井上有一,可以看到漢字走出傳統規范後的靈性書寫;跟隨魏立剛,漢字書象與西方抽象的比較,可以看到漢字的圖像構造性所具有的深厚資源,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陳光武在書寫中帶入觀念性的思考:水墨之黑白與天地之陰陽不可分的糾葛中,藝術應如何呈現?成蒲雲更想還原漢字本身的筆劃 - 體現書寫近於咒語般的每一筆最後達成的圖像,是大象大音的傾訴?谷文達對漢字與圖像的象徵性復合,把書寫和觀念融為一體;曾灶財的漢字書寫打破了漢字藝術經典樣式的權威,就像還原到巖畫、還原到涂鴉 - 回歸現實生活空間的書寫,作品彌漫於公共空間,就像藝術經歷著一次輪回,回到生活的起點 - 藝術終將何為?
    查看展覽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