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水墨與空間的互動看曾健勇變【戲法】| 典藏投資

2017-11-22

(來源:典藏投資 No.121 文.攝影 / 萬永婷)


曾健勇在北京索卡藝術舉辦的首次個展「戲法」,於10月14日開幕,藝術家延續2015年開始的跨媒介繪畫實踐,根據索卡的畫廊空間創創作一系列的作品,展覽由唐澤慧策劃,在開幕式式當天同時舉辦了一場對談。學習傳統水墨畫出身身的曾健勇,以工筆技法創造出微妙的造型與溫潤潤的效果,通過使用承載水分與吸收色粉能力較強的樹皮紙材,在作品上展現出饒富趣味的肌理紋路,以及迷離、脆弱、傷痕感的效果。展覽作品的題材以人物為主,多數是帶著沉郁氣質的孩童,他以繪畫、雕塑、淺浮雕以及在畫廊墻上的手繪,嘗試挑戰水墨的可能性,同時將立體、空間壓成平面,成為新的形態,企圖在空間中給觀者變一次「戲法」。


640.jpeg


在繪畫作品上,曾健勇本次降低了以往與自身家庭背景相關的宗教題材,將更多心力放在對於材質與空間的研究。為了在空間中表現出水墨的優點,曾健勇從創作思路開始就與傳統模式不同,在最開始時就考慮了空間的狀態,所以作品的型態和以往的風格大相徑庭。傳統意義的作品是藝術家在畫室中創作,跟展覽空間不發生關系,而本次藝術家在創作之初就考慮了如何將作品在索卡的展覽空間呈現,空間已經變成作品的一部分。策展人唐澤慧說:「超大幅繪畫風景作品《大諸野》是按照展墻的尺寸創作;作品《山間堂》是在墻面上拼貼之後,再根據空間創作才完成;另一些已經完成的作品在擺放時也考慮了作品與空間的關系,還有作品之間的關系。我們原本預計將《大諸野》放在雕塑作品《彼岸》後方,但是到了空間後發現這樣的展示方式會使兩個作品相互消解,並且讓繪畫變成背景布幕,雕塑成了演員,削減了《大諸野》作為繪畫本身的意義,並且減弱了《彼岸》作為雕塑作品的分量,因此藉由現在的展示方式,讓觀眾在腦中完成這個組合。現在的展示方式讓作品多了更豐富的解讀方式這些雕塑人物就像是在眺望這個繪畫作品:可以說是桃花源或是烏托邦,這也是我們原先沒有設想到的效果。


640-1.jpeg


在第二展廳中,曾健勇在墻上的水墨繪畫被空間的門洞斷開,藝術家在墻的厚度上畫出船只的橫切面;《山間堂》則用平面繪畫、立體雕塑,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用三層關系以及不同形態的作品構建了無限的空間延伸。不同於一般的雕塑,曾健勇的雕塑和淺浮雕帶有很強的繪畫性。藝術家在訪談時說道,他希望觀者能留心這次在技術層面問題的研究與突破,他以發泡膠做出造型,在上面附著宣紙紙漿,在紙漿表面再施以水墨繪畫,藉此創造了介於雕塑與繪畫之間的新型態,打開了水墨在空間中展開的可能性。他說:「我想用水墨的方式解決所有的問題。」


640-2.jpeg


如何突破創作是每個藝術家要去面對的問題,這次戲法展覽是關於如何保持水墨本體語言的空間互動,並且於限定中突破。基於作品的豐富性,曾健勇的作品無法用一張圖片或一個片段去還原。索卡藝術負責人蕭富元認為,曾健勇維持著東方的思維,在創作上使用了多元的技法,並且不斷地自我突破,是能長遠發展的優秀藝術家,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