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多元並存的學院風格 | 藝術中國

2019-03-06

(來源:藝術中國 2019 / 03 / 06 )


640.jpeg

本次展覽開幕式上藝術家與嘉賓合影


2019年3月2日下午,展覽“學院的力量”在北京798藝術區索卡藝術開幕。展覽展出了王易罡、劉慶和、湯志義、張志堅、陳淑霞、武明中、范勃、顧黎明8位來自全國藝術院校教授的作品,呈現了他們對藝術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對當下現實社會的獨有的洞察與體驗。


640-1.jpeg

學術對談現場


提到學院藝術家,人們總會想到保守、堅守、遵循等詞匯。實際上,學院藝術家正在以紛繁多樣的面貌回應社會。參加此次展覽的8位藝術家身處不同的學院、地域,卻同樣都在進行著各自的藝術探索。他們既在學院內延續現代美育的傳播,又在探索本土語境下的當代藝術這一過程中不斷突破。展覽開幕式結束後,到場的6位藝術家與夏可君博士圍繞教學與創作的關系,個人繪畫的探索,對中國繪畫未來的看法等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討論。


640-2.jpeg

湯志義-時間的塵埃·三-大漆、瓦灰、金屬箔、麻布-150x360cm-2016


繪畫是時間的藝術


在作品《時間的塵埃》中,湯志義將大漆、瓦灰、金屬箔、麻布等結合起來,漆的層層覆蓋給畫面增加了厚重感和肌理感。遠遠望去,抽象的畫面中傳遞出一種和諧的、寧靜的、悠遠的氣氛,仿佛遼闊大海,又如浩瀚星空……


640-3.jpeg

湯志義-時間的塵埃·四-大漆、瓦灰、金屬箔、麻布-150x360cm-2018


如何處理漆與畫的關系?這其實指嚮了傳統與當代的問題。在這方面,湯志義多年的堅持探索顯得卓有成效。作為一種天然的材料,漆的魅力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的打磨才能散發出來,面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沒有足夠的耐心與飽滿的熱情便難以將這種元素運用得遊刃有余。對於藝術家來說,解決漆與畫的問題不僅考驗個人的繪畫能力,包括對構圖的思考,對造型的把控以及對色彩的感知,還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經驗。正如學術主持夏可君談到,這是一種時間的藝術,亦即中國藝術區別於西方藝術的最大不同之處。


640-4.jpeg

王易罡-2019抽象作品e1-布面油畫100x100cm-2019


放棄經驗才會出新


在對談中,王易罡戲謔地說自己用手畫不好畫,所以選擇用腳畫。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王易罡強調對人性的探索以及對個性的抒發,他不自覺地走嚮了行動繪畫。看似雜亂無章是他作品的特點,但是這種“無章”的畫面讓人的思想能夠自由地馳騁,究其緣由,藝術家心中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放棄了用手創作,也就擺脫了眼睛盯著看的束縛,這樣一來,偶然性變多了,已有的經驗消失了,所知的一切也都模糊了,極度的自由造就了新思想的爆發,《2019抽象作品》系列便是這樣的抒發。與此同時,我們還看到了他有意識地限製了色彩的使用,展現了中國色彩美學的獨到之處,給觀者帶來一種獨特的視覺經驗。


640-5.jpeg

王易罡-2019抽象作品e2-布面油畫170x160cm-2019


於他而言,好的藝術必須要帶來某種改變,生活觀念上的、行為方式上的,只有對人類有貢獻的創造才能被歷史銘記,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都是沒有前途的。因此藝術家應該創作出別人沒有經歷過的,具有獨立性質的東西,這樣才能面對後人,面對世界。


640-6.jpeg

陳淑霞-花落-布面油畫-122x192cm-2013


陳淑霞也在不斷地求新求變。一般的藝術家都將工作重心放在畫布中心,她當然也不例外。久而久之,藝術家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單調的情緒中。加之一直沒有挑選到合適的框子來搭配自己的作品,陳淑霞便挪到了畫面邊框,由此,她獲得了突圍。《花落》《五乘七》這類作品的邊緣經過層層疊加,顯現出斑駁和厚重的質感,仿佛有一種燃燒後的錯覺。畫面古樸的色調和大量的空白還散發出傳統的氣息。這樣的探索往往是非常痛苦甚至危險的,但她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她堅信,作品必須要為觀眾呈現出非常明確的語言和不同的視覺感受,因此鮮明的辨識度尤為重要。


640-7.jpeg

陳淑霞-五乘七(局部)


打開傳統來看看


武明中的《切開看看--造訪牧溪的六個柿子》《歡迎牧溪的母子猴來訪》與牧溪進行了遙遠的對話。夏可君認為他的柿子圖是關於繪畫史的繪畫,他在圖式上與中國傳統,也與莫蘭迪對話。藝術家用油畫的方式再現牧溪的《六柿圖》,並將其中一個柿子切開,加入了鮮艷的黃色。夏可君談到,藝術家因為生病的原因,生命曾經受到過創傷,因此這幅畫不能看成是簡單的圖像上的切割。同時,他將傳統切開,試圖打破完整、和諧,從一種破壞中尋求變化。


640-8.jpeg

武明中-切開看看 - 造訪牧溪的六個柿子-布面丙烯-150×120cm-2018


再如劉慶和,盡管他用的是水墨來創作,並且是本次展覽中唯一一個用水墨創作的藝術家,但他創作的題材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畫面一角伸出花枝讓人聯想到國畫中折枝花卉的圖式,那是一種古典的遺存,但旁邊人物迷茫、焦慮、和驚恐的表情狀態又立馬將人拉回現實。在傳統與當代的轉換中,劉慶和希望表現更多他對當代人的生命和情感的關照。


640-9.jpeg

武明中-歡迎牧溪的母子猴來訪-布面丙烯巖彩-145x145cm-2017-2018


當代藝術是個性的抒發


如果說傳統藝術講究的是集體意識的象徵性,那麼當代藝術便是對個性的抒發。對於張志堅來說,繪畫是一件很隨性的事,他甚至不認為自己畫的是抽象的東西,他覺得畫畫就是根據自己心理需求去做的事情。他主張淡化作品的主題,相反強化語言的編碼,積極地調動不同的視覺語言與修辭方式,使其在同一畫面結構中形成視覺張力。


640-10.jpeg

張志堅-作品139、132、137號-亞麻布油畫-200x170cm-2018


范勃的作品則表現了他對心靈世界的關注。例如在作品《B2》系列中,他將盲人的手工書寫,一種絕對的觸感之物,一種在觸感之外毫無意義的對象,重新納入到視覺系統中來,試圖打破感官系統封閉性的嘗試。從視覺到觸覺再到知覺,范勃用放大的藥片——維生素B2製作盲文凸點,似乎在表示藥片能夠治癒疾病,卻無法治癒失明。當然,這種失明不僅是視覺的失明,還包括內心的失明。


若將這幾位藝術家作為各個學院力量的代表,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藝術學院的風格和面貌豐富多樣,藝術家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和突破自我。從古至今,學院的力量都是不容小覷和忽視的,它以緩慢且持續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並持續推動社會嚮前發展。正如夏可君所言,物質世界的改變需要時間和基礎,藝術的改變只需要觀念的革新。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環境下,學院的力量不僅僅落在教書育人,更要構成中國新美術教育的先驅力量,要培養真正有個人風格、能代表中國的當代藝術家。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