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免成

2024.01.06 - 02.24

索卡藝術榮幸宣布,將於2024年1月6日呈現趙夢個展:“大器免成”,本次展覽由趙健彤策劃,呈現藝術家近年來探索多種媒介所進行的藝術實踐,包含陶瓷雕塑、繪畫、陶瓷裝置作品二十余件。作品兼具當代的意象和傳統的氣韻,展現了對當代陶瓷領域的創新與延伸。展覽將於1月6日下午4時開幕,展期持續至2月24日。

 

活躍於國際舞臺的藝術家趙夢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且是第一位獲得意大利法恩扎陶藝藝術大獎賽金獎的藝術家。他積極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21世紀傳承與發展,是首位作品被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永久典藏的華人藝術家,也被瑞士蘇黎世萊特伯格博物館(Rietberg Museum of Zürich )、美國辛辛納提美術館(Cincinnati Art Museum)和韓國首爾當代陶藝博物館(Contemporary Ceramic Museum of Seoul)等典藏。由於陶瓷這一古老材質本身對於技術的要求極高,所以一般的美術史學者很難深入了解和研究。趙夢經過長期研究和創新實踐成功將陶瓷作為藝術媒介融入當代藝術。2019年10月哈佛大學以藝術家趙夢與當代陶瓷藝術主題,舉辦了中國當代陶藝周《火夢》(Fire Dream),其內容包括藝術家個展和陶瓷藝術講座和藝術專著,對媒介與物質、歷史和傳統、以及當代藝術如何與中國千年陶器傳統互動等共同進行探討與研究。也開啟了一個國際思考性的對話:關於不斷變化的陶瓷成形概念可能性的討論,更重要的是重溫中國陶瓷從傳統工藝嚮現代藝術媒介轉型時代的歷史意義。也是第一位獲此學術成就的中國藝術家。

 

趙夢在不拋棄傳統文脈的基礎上,探索了陶瓷在當代語境中的生長方式。趙夢的作品不可能被復製和大量生產,每件作品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靈魂,究其根本源於其獨特的燒製工藝、雙手造型的艱難以及漫長的製作周期。作品的獨特必來自於創作與思想的自由,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指出,漫長的延續性並不意味著厚重可敬的歷史遺產必然轉化為持續的創造力。在這樣的創新困境中,趙夢始終沒有放棄挖掘古老材質的巨大潛力,從而創作出了既突破傳統束縛又飽含古典智慧的作品。

 

趙夢一直試圖用陶瓷書寫中國哲學思想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本次展覽的主題“大器免成”出自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書中有言“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方則有隅,而曰大方則無棱隅;器必有形,而曰大器無形體。正如趙夢將陶藝實踐提升到了工藝領域之外,探索了陶土材料上豐富的可能性。早期趙夢在陶瓷作品表達中受到了器形的約束,怎樣去展現更高維度的水這個升維概念問題一直困惑著趙夢,直至站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巨大的太湖石面前他意識到,實際上太湖石就是水和石頭的關系在時間中一個瞬間的凝固,彼時的場域與氣勢形成的形態被記錄了下來。趙夢找到了他的思想載體—人文貢石。

 

千萬年間水與石的交流被挖掘出並投射意嚮使之成為審美對象,自九世紀以來文人石便在中國成為文人雅士魅力永恒的東方經典美學和視覺實踐。文人石建立在眾所周知的自然虛構之上,人為和藝術加工處理被盡可能隱藏起來。賞石的愉悅主要來自對其似真似幻的感受,即賦予其類似主體而絕非本體的想象。到了十一世紀,越來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痛苦得意識到人文石的自然形態掩蓋了其背後密集的勞動操作。然而數百年來欣賞文人石的審美實踐已經在社會階層中凝固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實踐,直至今日欣賞文人石的文化仍建立在對其渾然天成的虛構敘事之上,文化把自己偽裝成自然。而趙夢用陶瓷實踐戳破了文人石的天然虛構從而引發對傳統文化停滯發展的思考。

 

他在回歸傳統形式的同時突破媒介的界限,他的作品始終保持一種感性、富有張力而不斷變化的狀態,這種狀態是返璞歸真的。陶瓷藝術家和自然是平等的,他們不會妄圖主宰自己的媒介,作品一旦被放入窯內,可以被掌控的那部分就結束了,燒製過程將決定作品的最終結果,這種根本上的不確定性就是與未知對抗。陶瓷藝術是由粘土、火、造型和釉面的綜合媒介所構成的抽象藝術。趙夢不追求傳統陶瓷所定義的精美無暇,而是將融合稻草和宣紙的陶瓷幻化成石頭,自然的肌理經過火焰的雕琢生長出天地氣象。與傳統瓷器脫離自然的脆弱相比,趙夢的雕塑多了生命的誠實與厚重。

 

趙夢是一位學術型的藝術家,他巧妙且嚴謹得運用材料特性去構建心目中的貢石山水。無論是用自製油煙墨以達到宿墨的表象製造出起伏的水墨意境,抑或是在驅動張力與水共同作用畫面可視化流動的瞬間,粘土在火焰中實現光學的變化,稻草和宣紙燒製氧化後化為不同形式的灰燼,都如同一場實驗室中經過精密測算的視覺盛宴。他意識到雖然陶瓷材料學並不直接屬於以自由創作為主導的視覺藝術領域,但在對陶瓷藝術認知的意義上,對二十一世紀中國陶瓷從傳統工藝嚮現代藝術媒介轉型的時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趙夢通過對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開拓了當代藝術的已知邊界。科技延伸了人們的觀感,人類創造出的科技看似冰冷,但恰恰在跟文化結合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最溫情的一面。

 

“人文貢石”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符號,趙夢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遵從“道法自然”的哲理,解讀中國古代文人精神的精髓和在東西方哲學、歷史、社會學等多個層面的解讀可能性,為古老的文人精神增添多元復合的現代譯本。趙夢用水墨描述陶瓷的方式如同一場古代與當代的奇妙相遇、一段東方的古老哲學與當代藝術對話、一種人文與自然的徹底融合。對於趙夢而言,人文貢石象徵著物質世界的縮影。他使用多種媒介進行的藝術實踐均誕生於雕塑之間,他用水墨的形式概括稻草與宣紙在粘土中去物質化的自然肌理,把心中陶瓷溝壑間流動的山水顯化呈現至觀者眼前。跳出以個人為邊界的牢籠,去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物質之間、人與生態之間的情態和共鳴。去感受宇宙洪荒,萬物變遷。在無常的循環毀滅重生中,感悟物我兩忘的境界。

 

稻草和宣紙以另一種方式回到宣紙上,完成了一個哲學上的循環。從稻草開始,到稻草結束。稻草才是這部媒介驅動戲劇的真正主角。火作為破壞者把植物摧毀成灰燼混合掩埋在粘土裡,物質的重逢是這場演出的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