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 - 中國虛色繪畫展

2019.07.20 - 08.18

索卡藝術.北京

面紗 - 中國虛色繪畫展 

策展人:夏可君博士

參展藝術家:邱世華,桑火堯,劉國夫,熊薇,徐紅明,馮杰 


      在一個數字技術復製時代,作品甚至都被取消的時代,繪畫有何存在的理由? 本次“中國虛色繪畫展”,既是接續從2012年就已開始的“虛薄藝術”(Infra-mince Art)的當代學術理念,也是繼續拓展“中國虛色美學”(Chinese Infra-color Aesthetics),面對時代的轉折點,更為徹底面對上述的挑戰,以 “面紗”(Veil)的新感知,以幾位代表藝術家的新作,再次給出直接的回應。 “面紗”是美靈暈顯現的最佳方式,如同本雅明思考歌德《親和力》的美學時所言:“美既非面紗也非對象, 而是面紗中的對象。”此面紗中的對象,就是我們本次展覽需要討論的神秘之物,它貫穿古今,也融合中西, 但它既非西方普遍性抽象的無物,也非中國傳統相似性的意象,而是與這個時代的虛擬技術相關,但又具有朦朧詩意,吸納自然的生長性,生成為不斷虛化著的“余象”,這既是繪畫自身的剩余簡化,也是顏色看似單色實際乃是渾色中的盈余,這就既不同於西方抽象語言的生成邏輯也不同於韓國單色畫的東方性限度,卻對繪畫的顏色與生成方式給出了新的理解與表現。 


       虛色並非僅僅是物質材料的色感,盡管無論是礦物質還是水墨材質的特殊性,其細薄感與吸納性會觸發新的色覺,但必須賦予概念的轉化,因此中國虛色美學總是具有水墨自身的薄透與輕盈,讓顏料與色彩融入到材質本色之中,讓基底與平面合熱二為一,但其中已經有著根本的轉化。這在邱世華的白色繪畫中最為明顯,看似什麼都沒有的空無性概念繪畫,但其實隱含著大千世界,並且每次在不同的光線中,其顯現的圖像都有所不同。 虛色也並非是色覺,盡管無論是紅色還是白色,抑或黑色,並必須走嚮顏色之外的深度感知。在劉國夫的藍色與黛色上,半透明的每一道筆觸在幾十遍時間性的疊加後讓色層具有了豐富的表現力,馮杰的自然風景中彌漫著神秘的氣氛,徐紅明紅色的氣化與流動伸縮感,看似中國色的某種文化符號,就如同所謂的中國黑或中國白,但其實並不落入已有的俗套與現存化,而是在層層疊印中,形成詩意的疊韻,這也在桑火堯的絹本作品上,色彩的詩意與混沌中的生長性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 虛色之為顏色,並非血氣之色,盡管帶有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氣息,但吸納了渾然天地的氣息,有著大地的深淵感與天空的深度,有著自然“元素性”的生長性。我們在劉國夫、桑火堯,徐紅明和馮杰的繪畫上,看到了自然的元素性在無盡彌漫的生長性,以此去消化現代性個體生命的血氣乃至於各種虛無主義的情緒,使之展現為渾色的內在能量,一種默化萬物的潛力,一種消化個體無常脆弱感的靜謐力量在畫面中無盡生長。 


       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就在顏⾊的感知上,讓虛色走嚮一種渾然的深度,走嚮一種單純的詩意,形成一層詩意的面紗,但這層面紗,也有著虛化的厚度,既是因為時間性的賦予,畫家們畫的每一幅畫都付出了無數的時間, 在畫面上形成了某種虛厚的包漿,這時間性的賦予,這種含蓄與深沉的氣質,在於它充分接納了時間性以及詩意的雋永。本次索卡藝術的展覽作品所具有的繪畫品質,讓中國繪畫走嚮絕對,此面紗之美乃是一種深層虛厚感知的觸發,這些作品讓我們重新感知到繪畫的秘密與詩意的愉悅,在無比的切近與無限的遠離之間,繪畫的魅力油然而生,這是中國式虛色繪畫走嚮世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