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雙生 - 第十一屆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聯展

2018.06.02 - 07.08

索卡藝術·臺南

水產出生命,而泥土撐起生活。

 

如果「光」是藝術的終極表現形式,那麼或許我們可說,泥與水是深植於內裡,流動於記憶,孕育與鞏固著人性對於美的追求。索卡藝術自1992年至今已走過26年歲月,一直嘗試發掘新一代具獨創性的藝術家,並致力於推廣亞洲當代藝術,〈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聯展〉也由2008年起,陸續與許多優秀的青年藝術家合作,至今已邁入第十一屆,其中獲選參展的藝術家在創作領域上皆獲得多方肯定。期望藉每年的徵件,深耕臺灣藝術市場,並提供熱愛藝術創作的青年一個接軌國際的舞臺。本屆獲選名單為:方信普、宋文心、陶綱、遊金、蔡鎮澤、龔寶棱(依姓名筆劃排列)。

 

本次聯展的主題源於中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男主角賈寶玉的經典對白「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作的骨肉。」賈寶玉將自己比喻作濁臭的污泥,對比女性純凈、透明且捉摸不定的形象。但在性別之外、濁清之間,確實有著在兩種狀態中,截然不同的藝術風貌。如無這些互相碰撞,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濁與清、男與女、古典與現代之分。正如同陶綱認為所有人類都必須面對喜怒哀樂與美丑善惡,但在現實中並沒有絕對的美好與丑惡的分界,所有的好與壞、對與錯、快樂與悲傷,如何存在於人心中都是非常模糊的狀態。他以日常生活所見之景物融入作品,搭配黑、灰、白色調去塑造幽微寧靜的氣氛,表現出隱藏於生活表象之下,人與人之間疏離與孤獨,畫面中小小的人物雖然形影並不孤單,但卻都像迷了路一般的無所歸依,恬靜的桃花源也許早已經被塵世間的泥沙掩蓋,不復存在。


藉由生活周遭景物來比喻藝術家的內心,蔡鎮澤也選擇了人們習以為常城市角落,用較抽象的手法描繪潛伏在你我生活中的陰翳與黑暗。題材多采用植物的意象,表現生命的繁雜與無常,身處信息大量且快速的生活,如入叢林般,令人迷失方嚮。另一方面,在節奏快速的都市裡,植物也像是催化了都市裡的時間,緩緩的讓陽光重迭,甚至拉長了空氣,腐蝕了鐵網,鉆破了斑駁的墻壁,隱射現代人對生活與社會的麻目之心。

 

龔寶棱的作品也試圖在紀錄一種模糊的地帶,畫面運用大量的白色,像是畫布的白、打底劑的白、顏料的白、抑或是展場墻面的白,去延伸出更多層次的空間關系,並在白與白之間加上鮮艷的、飽和的、流動的色塊去標示出無法被輕易定位的空間,引領觀者沿著線條過渡到另一層的空間之中,甚至跨域單一畫布,將空間的邊線無限延伸,不再單以畫布內的樣貌給出敘事,取而代之的是由內與外彼此參照建構出的閱讀方式。

 

宋文心則是直接將畫布當成一個可乘載情緒與故事的空間,畫布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座公園,能在裡面隨心散步,與自己對話。他將瑣碎的片刻記憶悉心收集,等待偶有一天回憶如湖水般被輕輕觸及,擴散成輕盈又透明漣漪,再去看看在心中那個曾經乘載過感情和記憶的地方,就會發現原來它一直都還留在那裡,沒有消失。其作品中描繪互相擁抱的人們,並抽離了實體的物與物的邊界線,僅剩下相互交融的色塊,筆刷流動的線條將力量延伸到兩個端點,似乎也暗示著擁抱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是遠遠超過身體之上的心靈的契合。

 

方信普以樹脂、壓克力顏料為主要媒材,勾勒出一幅幅有如大理石紋路的畫作,進而透過精準規劃的裁切、組合等工法,將多幅畫作拼接成不同的幾何圖形,大理石紋路訴說著人生經歷,每道拼接如人生旅途留下的痕跡,以精準的創作語匯呈現感性之美,並試圖透過作品拼接、視覺角度、流動筆觸,挑戰人類的慣性思維。

 

人與人在的泥與水之間糾結、並存甚至到共生的現代,對於藝術家遊金來說是充斥著絕望與頹廢的時代,作品呈現一幀幀扭曲的肖像,意圖預測人類形象在未來會是什麼模樣。藉由寫實油畫再現被photoshop編輯處理過的隨機人物,這些扭曲、溶解、變形的圖像也象徵著現今人們生活在一個失去獨特人格、變得癒來癒像人工產品的世界裡。即便如此,卻仍然掙扎地從全球化的生活中逃脫、努力維持形象、找尋生活中的美好詩意,並且堅強奮斗像個孤獨的領航員,直到世界的盡頭。

 

索卡藝術將於2018年6月02日至7月8日間帶來《泥水雙生》第十一屆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聯展,期望能帶領觀者從六位獲選藝術家的作品中看見更豐富的藝術創作思維,索卡藝術也秉持著多元與創新的意識期盼能賦予在地生根的藝術更豐沛、更符合社會脈動的生命力,而今我們終能夠欣賞這座用橫貫、縱垂的價值梁柱所筑起的「泥水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