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爾夫‧吉布森個展 / 中韓當代攝影展

2006.04.13 - 04.30

索卡藝術.北京

參展藝術家:拉爾夫·吉布森(美國) 、李永斌、王勁松、白宜洛、尹永華(韓國)、李源喆(韓國)、閔丙惠 (韓國)


(一)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 )個展

 

記憶的展開類似鏡頭的移動,通常的表現是漸行漸遠,淡至模糊、晦冥,偶爾的亮光就是所謂的銘心刻骨。但在著名的攝影師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的作品中我們卻感受到了與眾不同:技術細節的全面夸張喚出的影像盡皆濃烈的黑白。每一幅照片都是難以忘記的記憶。

 

1939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在好萊塢長大的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因為和美國記錄攝影巨匠多蘿西婭·蘭格和羅伯特·弗蘭克的接觸,而結束了正規的攝影訓練,使其形成了後來的獨特風格:影像中光和影的迭合,平靜的探索單個物體或主題的圖像:如面孔、花瓶、鹽瓶以及女性身體上光和影的曲線等。他自己也曾言:“我對局部的片斷構成形態尤為感興趣,從中可以找到閃光點。我對整個人體不感興趣,我需要提煉的形態。”

 

也許因為他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艱辛生活,在拉爾夫·吉布森(Ralph Gibson)的攝影中,鏡頭的能力不是去捕捉生命,而是去創造他自己的生命。以至於他曾把自己的作品比作一個混合光與時間的物體,這個物體不止是生命的再現,而是新的創造——明白的圖像,真實的抽象。

 

(二)中韓當代攝影展

 

攝影,英文詞“photograph”,字典中最早有兩個解釋:一,通過膠片的感光作用,用照相機拍下實物影像,統稱照相,二,拍電影。在這兒,可以看到這是我們所接受的傳統意義上的攝影;但藝術發展到今天,攝影也在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下,在現代和後現代的文本語境中,不斷的遊離出“傳統”意義的話語,而進行著當代的攝影意指,這次我們展覽的幾位藝術家如白宜洛、王勁松、尹永華(韓國)的作品就是所謂“當代”攝影的范疇。

 

有人說,攝影,其實永遠只能是一種對事物的表面進行復寫的行為。它永遠在表面徘徊,但在當代攝影家手中,由於對表面的追求發揮到了極致,結果反而釀成了到達事務的核心內容的契機,他們進行著觀念先導的藝術實踐,不斷的用“自我”來表達著攝影的行為,展示方式非常西化, 但在其中又不斷的折射著物質社會的一種“哀”視角,將攝影家的“我”通過他者的身份上升到一種大我的境地,進行著鏡頭的社會語言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