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的分岔點

2023.03.16 - 04.16

「匯聚的分岔點(Bifurcation of Confluence)」策展論述

策展人/胡朝聖


歷史中諸多文明的起點,皆位於山巒和河川錯落之處,臺灣作為文化多元的國家,如同山川的匯聚之境,共生出豐沛且充滿活力的藝術環境。「2023臺南新藝獎」展出來自全國10位得主藝術家與14組邀展藝術家的作品,其創作媒材多元、關注議題各異,展覽奠基於新藝獎獨特的機製,於臺南的十間藝廊與藝術空間中以不同的對話語境呈現。

 

策展主題「匯聚的分岔點」意謂著年輕藝術家們呈現的多樣議題,反映著當代的美學概念、世代觀點和社會文化等面嚮,其多重總合的縮影,是線索,是現實,也是未來。而過程猶如抽絲剝繭,我們得以在其中窺見青年世代所關注的獨特議題如何展現在藝術創作中。意義在匯聚的同時,也應運充滿複數的歧異生成空隙,無限散發各種無可預測的美學嚮度。一如新藝獎現有機製的運作,藉由年輕創作者與各地藝術家之間的作品對話,打開尚處於生成中的創作系統,面嚮不同的議題與形式,跨足藝術與社會間的連結。同時,也期望為地區在地的藝術社群、個人創作者注入另一種參照的可能。

 

本次獲獎藝術家大抵皆以視覺文化經驗出發,其中數名基於藝術形式與美學感性,以「藝術問題」延伸創作路徑。黃立穎於水色藝術工坊展出的繪畫,藉鉛筆石墨的反光特性描繪奇石的形貌,呈現作品與觀者所見的形上哲思。日籍藝術家平川祐樹,以俐落的影像轉化樹蔭下的光影漸變,以形式呼應展場特色以及黃立穎的繪畫。同樣以「光」為切題,胡縉祥於醉美空間展出互動光影裝置,以科技省思人與科技網絡之間的關係。王璽安則以光暈作為繪畫主軸,透過筆觸呈現天空、星雲的深邃。Connection解構光與色彩的關係,以光影裝置結合表演,敘述了生命六個階段的不同型態。

 

作為老屋再造的弎畫廊,張善學的作品嘗試呼應中庭栽植的大量盆栽,以他過去對於蕨類植物的情感與熱忱,追溯蕨類在冰河時期的地理路徑。黃蘭雅運用色彩鮮豔的壓克力材料,奇想式的建構一座想像的綺麗森林花園。胡晴雯則以水墨技法,呈現午後陽光灑落於住家陽臺,斑駁映照在盆栽枝葉、窗花、磁磚的時刻,靜謐的呈現個人的心境感受。藝非凡美術館的紀沛辰,將臺灣招牌文化繪於旅法期間拍攝的歐洲城市,創造獨樹一格的城市叢林風景。李勇志則嘗試拆解消費主義所主導的城市景觀——霓虹招牌,在城市景觀演替之外塑形懷舊美學。於索卡藝術展出的陳柏源,以新媒體呈現當代水墨的氣韻,描繪飛機航行於雲層間氣候漸變的景象,盂施甫則以動力裝置元素,擬仿鳥類與飛行器的中介複合體。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狀態下,由社群媒體與關鍵意見領袖(KOL)主導的「後真相時代」來臨,網路文化漸次導引當代社會的大眾文化發展,現實與線上的界線也因影像的大量再製而逐漸變得虛幻。如同在甘樂阿舍美術館展出的古孟萱,藉由對新聞、網路中戰爭與災難圖像反覆拓撲,比擬傳統山水畫中宏觀感受。溫佳寧關注於媒體影像所塑造的身體,並以變形、虛構、扮裝等方式進行視覺詮釋。加力畫廊的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則以即時數據與影像拼貼,在遊戲引擎中創造了另一種揉雜的數據風景。蔡宜儒的繪畫擷取了動畫、社群平臺及通訊軟體的符號,呈現人在不同階段與螢幕介面的視覺經驗。

 

延續對網路、資訊文化的探討,部分藝術家亦專注於藝術與社會、政治面嚮的探索。德鴻畫廊展出的楊傑懷探討性別與網路文化,反思個體欲望與權力階序的曖昧姿態。曾怡馨則是從女性的觀看機製與凝視主體出發,在流行文化的圖像中思考性別與政治的不對等關係。安排在絕對空間展出的陳俊宇,以幽默的方式提出假設性方案,諧擬當代社會的嚴肅課題。張紋瑄展出的作品,模仿了成功學講師的授課方式,暗示亞洲國家敘事下的民主政治的況境寓意。

 

日籍得主藝術家胡宮雪娜,運用大新美術館本身挑高的空間特性,展出結合臺灣與沖繩文化符號的大型軟雕塑,並反映全球化下的文化交融跨度。在全球化與文化流動的主體概念下,邀請三位形式各異的藝術家進行對話:方偉文的平面繪畫藉個人「記憶所繫之處」,擷取其離散的生命經驗中所出現的文化符碼,呈現一座流動且無法固著的世界;莊培鑫將大量虛擬的視覺圖像進行重新編碼,轉化為實體的「數位標本」;陳呈毓則嘗試將流通於世界的信息、物件、影像比擬為「雲氣」,並將其概念物質化,以多重物件拼組一幅「混沌」的當代景觀。

 

11屆臺南新藝獎「匯聚的分岔點」共展出24組藝術家的巧思,包含來自國內外的優秀藝術家,期望背景殊異的創作者們匯聚於臺南的同時,分岔出異質且多樣的聲音,更在新藝獎有別於臺灣其他獎項的設計與執行機製中,以推進藝術家鍵結藝術市場為主要目標之一,同時,也冀望結合公部門與民間的行銷、推廣資源,凝聚各方的文化量能與臺南的歷史底蘊,打開城市美學的品牌特質,並在城市中的十個不同點位各自綻放精彩的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