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曹興誠先生:靈感如融化的雪水滾滾而來

2015-09-24

我看洪凌先生的畫


知名收藏家 ∕ 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曹興誠


640.jpeg

2010年藝術家洪凌與曹興誠先生在臺北


我初次在拍賣場上見到洪凌先生畫作的時候,他的畫還相當具象,不過已經顯出其獨特性。齊白石曾說,畫要在似與不似之間,過似則俗媚,不似則欺人。那時候洪凌先生的山水是處在這個階段;輪廓大致是清楚的,可是細節是抽象的。


慢慢的我看到洪先生的畫在輪廓上更放開了,筆墨、線條與色彩融合成了整體。我們知道洪先生畫的是春、夏、秋、冬的景致,但看到的,不是具象的山川草木,而是由色彩與線條合奏出的,大自然的生機。


洪凌先生的畫現在頗有波拉克( JacksonPollock )的風采,但波拉克為抽象而抽象,顯示的是純粹的不羈;洪凌先生則是不得已才抽象,非如此無法描繪黃山多變而絕美的四季。


一位畫家風格的演變應該有跡可循。例如畢加索某些藍色時期的作品就已經顯示,他想將不同的性格與思緒同時放在一張臉上;所以他後來索性就將人臉拆開再重新加以組合,如此可以同時在一張臉上表達多重的情緒與面相。洪凌先生從具象而抽象,其演變也是自然的。為了表現四季的風雲變幻,草木的奔放榮枯,具象有時不但無益,反而妨礙了畫面的流暢自然,這時洪先生將具象舍去,是為了表現的需要,並非為了抽象而抽象。


瑩然生翠 布面油畫 190×170cm 2015.01.jpg

瑩然生翠 布面油畫 190×170cm 2015


自二十世紀以降,中國山水畫家無不絞盡腦汁,希望能突破傳統,開創新局。張大千在潑彩、潑墨中找答案;李可染以白色雲、水的空靈對比黑色山體的厚重;傅抱石用奇幻百變的皴法構筑山水的濕飽綿密;吳冠中則將山水拆解為色塊,再以線條流暢地加以連結。這些畫家的努力創新,讓他們都在中國藝術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地位。


洪凌先生看起來毫無藝術家的狂傲,卻更像質樸的老農。他常住黃山,過著半出世的生活,天天看山裡的朝暉夕陰,年年經歷四季寒暑。黃山的景色變換已經沁進洪先生的骨子裡,因此他作畫的靈感,就像融化的雪水滾滾而來,當諸流匯集萬馬奔騰的時候,他作畫就力有千鈞。我們看他的畫,筆觸豪放,色彩濃烈,而且經常以巨幅畫作來呈現雄渾的氣勢;這是心裡有真實的感動才可能做到的。


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很早就流於矯飾堆砌,幾乎千篇一律;國畫家只是玩弄筆法,心無真實丘壑,觀者當然也毫無感動。


洪凌生活在山中,對山水的感悟是絕對真實的,因此能讓觀者也受到撼動。隨著他筆法的日益精熟,對線條、色彩與動感的處理也更加流暢;我們也更加確信,洪凌先生在中國美術史上,必定會占有一個顯耀的地位。


洪凌 倦秋 160X60 油畫 2006.JPG

倦秋 布面油畫  60 x 160cm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