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艺术家进入海外的新路径
2016-05-0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 裴刚 编辑 / 高静)
当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引发争议事件之后,暴露出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也在被极度的消费和商业化,尤其暴露出近几年持续围绕在双年展期间亮相或“镀金”的商业行为与双年展之间的冲突。从双年展、美术馆展览、商业画廊和艺博会的路径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化的展览传播方式已经普遍化,其中一些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也伤害到这条传播路径,是否真正能够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应有的价值?
随着艺术市场的不断扩张,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路径也在多元化,产生不同路径差异的原动力还在于具有独立精神价值的艺术本身。
迈向多元路径的两条线索
从今年新年伊始,农历新年期间由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与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联合策展的“世间”和“造化”两个展览分别于2月5日、2月17日在澳大利亚重要城市阿德莱德、霍巴特隆重开幕,其后将继续巡展至墨尔本和悉尼两大城市。“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展览计划,也在2016年2月开始直至年末步履不停,从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霍巴特、墨尔本、悉尼,到韩国首尔、英国伦敦、中国香港,让中国当代水墨的足迹遍及全球。2月28日艺术家钟飙个展《彼岸》在纽约凯尚画廊开幕;从2012年开始方力钧在新加坡、印尼、意大利都灵GAM美术馆、瑞士日内瓦皮埃尔画廊等世界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个展,今年12月方力钧还将在瑞士Arianna museum 举办大型陶瓷个展。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纽约古根海姆举办了汪建伟个展《时间寺》;从2013年至2015年2年间由梁克刚作为总策展人的《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威尼斯双年展的米歇尔宫、意大利博洛尼亚私人美术馆MAGI900、德国波恩的弗雷德别墅艺术中心、德国汉堡比德尔斯多夫、法国普罗旺斯马纳市的四个展览空间在欧洲巡展五站,从东方美学的视觉经验介入当代艺术,形成东西方对话的新的路径。梁克刚在谈到《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在国外的一系列展览活动时:“就展览想要呈现的问题,实际上大家在很多年前开始就有交流。在思想上首先是有共识的,其实是大家都在共同思考的问题,并不是我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他们已经反映在以往的作品当中。当然展览只是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就是说一个大的框架当中的小问题。整个东方美学是很庞大的系统。鸦片战争我们败给西方,使我们丧失了文化上的自信,中国现当代艺术整体上是一个全盘西化、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放弃了我们非常有优势的文化资源、传统资源,而去用一些我们完全不熟悉的西方的东西邯郸学步,去学人家:波普、艳俗、现实主义或者所有的这些都是一步步这么学来的。这个感觉有点儿像学生在向老师交作业,可能这里边有优秀的学生可以拿100分,但永远还是学生,这种现象对我们来讲,我认为是不正常的。”
《无常之常》全球巡展第三站,于德国波恩当代艺术中心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在国外参展的艺术家有很多,也未能尽数。但需要强调的是真正清晰传达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具有独立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面貌。也可以从这些众多展览中梳理出两条线索:一.延续自85新潮美术以来介入现实的批判精神,传承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自我真实和真诚的精神诉求,不仅仅肩负起文化复兴的重任,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弥漫着极具个性化、差异化和原创精神的视觉讲述。让人们感受到生命活力、理想责任及使命,自觉承载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二.自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打出来,与时代交集、碰撞产生既不同于传统,亦非西方艺术语言系统,具有独立艺术价值很自觉意识的态度,主动地在东西文化间产生平等的对话。
中国当代艺术在通向蓝海过程中,从被动的跟随西方成熟的美术史框架下的双年展、文献展以及美术馆系统,逐渐转变为主动地与东方艺术史研究机构(伦敦亚非学院SOAS、牛津大学)、博物馆产生共振对话。
洪凌 《梅筋》布面油画 250×190cm
自觉的文化诉求形成的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在由表及里的走向更广更深处的时候,向当代艺术语言转换而呈现的艺术家个体面貌,也在国际范围内中引起关注。在面对全球化、城市化的现实境遇中,人们深陷被自己破坏的自然和构筑的人造景观之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汉学家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博士认为:“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下的一个结果就是环境和生态的恶化。通过当代艺术实践对于传统山水画的复活和传播赋予了山水新的含义,但不是所有的实践都是带有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或故意为之的,因为这种实践是不可避免的被构架在这种贫瘠的自然生态中,而这正是山水画的美妙之处。
当我们关注广义上的当代艺术场域,会发现,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相对来讲是一种不那么流行的题材。而与政治和社会相关的艺术更容易成为新闻头条,比如艾未未,至少在中国以外有非常多他的报道。有一小部分艺术家,在他们之中,洪凌,拥护着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很明显,近来,这些艺术家受到越来越多评论界和市场方面的关注。并且,这些艺术家在持续地提出强烈的论证,如他们认为传统的题材和绘画模式与当代艺术生活是相关联的。我们2016年夏天将要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展出的洪凌的回顾展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来探索洪凌的艺术发展。”
在艺术家洪凌今年的展览计划中有一系列在国外的展览,包括研究东方文化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术馆,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在洪凌看来这是不同于在西方美术史框架下仅作为“填充”的路径。
洪凌在20多年前,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频繁碰撞交流的时候,真身走进了传统,走进了黄山的山水之中。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建和激活的方式,需要当代性的介入。“我的思想系统和实践之路是几十年的历程建构的,20多年前船轻好调头。现在回过头来自己也慢慢清晰起来,好多东西是有警觉、有试探,最终洋洋大观形成一个决心,形成一个大的方向,也是慢慢的形成的。”
“中国艺术家顺应西方美术史系统形成的双年展等路径,并是我们思考的结果。中国艺术家的选择也是被动接受的,但今天人们生活出现了很多问题,西方的当代艺术是在代替哲学等等其他学科在回答问题,而且以美术的方式太弱了,就以其他的方式。所以就形成了需要文献解读的问题。但艺术真正应该呈现的是自觉的回答。所以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拿出自己的原创性艺术和展览体系。真正听到你这个民族根系里的回答,一定是选择另一种方式,西方也是自身根性里生长起来的。只有各自都是自身根系里生长出的艺术,才会有真正的认同。是各自不同的最早期、最强劲的文明脉搏。”在洪凌看来,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展览传播路径,也是在清晰的文化诉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洪凌早年没有介入到85新朝美术中,也没有在当代艺术市场的大潮中颠沛流离,形成他独立的具有东方美学传统的绘画艺术,走出一条不寻常的道路。洪凌今年7月份将在英国伦敦亚非学院的展览和研讨会,将有29位来自世界重要艺术机构,包括大英博物馆、牛津、哈佛等艺术史研究专家参与在亚非学院大报告厅举办的洪凌个案的国际研讨会。另外,洪凌也是第一位华人艺术家在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Chester Beatty Library, Dublin Castle)展览,时间长达4个月。
2011年6月在意大利罗马古文明博物馆举办了《山河岁月 徐龙森山水画展》
2011年11月至12月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馆举办了《山水图腾 徐龙森山水画展》
东西方共振形成的路径
山水精神作为广植于庙堂和市井小民的心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呈现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命意识的,也是当代艺术家表达态度和文化立场,借山水来表达当代情怀的载体。因此,不仅是中国艺术家关注的也是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所关注的。从徐龙森和洪凌两位艺术家的展览传播路径可以看到另一种可能性。
2008年底,徐龙森在北京东风艺术区的工作室刚盖好,还没有来得及装修,邻居的画家工作室办婚礼,由于场地不够用,所以请徐龙森也开放工作室,为扩大婚宴来宾的活动空间。“一个20多来岁的比利时女孩,看了我的画,激动得不得了,说要给我在比利时做展览。”觉得不太可能的徐龙森仅随口答应了下来。“谁知道那个女孩一回到比利时就不断联系我,给我发各种她选中的展场照片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徐龙森在海外的第一个个展《山不厌高山水画展》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举办。起初,当地人质疑法院是否可以作为“美术馆”空间,做展览得有个说法,比如那些巨大的山水画和法律有什么关系?他想了想,回答说:“我的作品追求的是秩序感和崇高感,有了秩序感和崇高感法律才能平等”。
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展览引发“从文人书斋走向公共空间”的话题,法院作为已经存在的崇高、公理、权力的象征和物质的属性与东方文化、水墨绘画之间时空、文化的交互,自然的构成了展览的当代性语境。近三十米高的“山水”悬挂在比利时皇家大法院主厅45.8米高的大厅内,巨大的中国山水画将人们带到了另一个空间,大法院的概念消失,他用自己的艺术完成了“空间大挪移”。
在比利时展览期间,徐龙森去巴黎游玩,参观了毕加索纪念馆——位于巴黎大奥古斯丁街七号顶层的毕加索画室。空间有限,只有98平方米,1937年之后的二十年里,毕加索在这楼上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其中便有《格尔尼卡》。“当时我对朋友说,这个空间虽然小,但我想在这做‘个展’,因为它有着毕加索的印记。”后来这个纪念馆的馆长被徐龙森说服。2010年9月促成了他在海外的第二个个展《胭脂》在毕加索纪念馆举办。徐龙森打趣说:“巴黎人都以为我取名‘胭脂’是给毕加索涂个口红。其实我的另一层意思,是用中国山水,像胭脂一样,把他覆盖掉。”
现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及中国艺术策展人汪涛,还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的时候,由一位他和徐龙森共同的朋友在偶然的机会相遇而促成了之后徐龙森在伦敦的个展。其时汪涛在北大做访问学者,造访徐龙森画室后,2011年11月至12月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山水图腾徐龙森山水画展》,汪涛作为策展人。同年,2011年6月在意大利罗马古文明博物馆举办了《山河岁月徐龙森山水画展》。
现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及中国艺术策展人汪涛认为:“徐龙森的作品以及展示作品的空间,让我们得以检视全球化时代里中国艺术的特色和运作本质等根本问题,且很可能得出对山水的新定义。其作品中最具变革性的部分既是公共空间的概念。”
徐龙森与纳尔逊博物馆中国部主任的一次不期而遇的见面之后,于2013年2 月8 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举办了《江山行旅——中国古今山水画展》徐龙森26米长的巨幅山水《道法自然》与北宋画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手卷在同一展厅中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徐龙森的下一个展览将于今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办。建于1879年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藏品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之一。馆藏来自五大洲、从古至今的约30万件艺术珍品,其中大量印象派作品等欧美艺术品更是享誉世界。
2015年5月30日《无常之常》展在法国普罗旺斯马纳市的萨拉贡植物园的近2000年历史的古教堂展出的部分作品
结语
梁克刚在谈到《无常之常》在国外的一系列展览活动时得到的反馈是,所接触的欧洲人向中国艺术家们和策展人们肃然起敬,可以感觉到东西两种文化的平等对话。“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主义的立场或者是一种简单的复归传统,所谓复兴不是复古,需要的是推陈出新。而且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最高标准恐怕也不是创新,并不见得创新就是最高标准,并不见得颠覆就是革命,就是一种好的东西,所以它的价值体系跟西方是有差别的。我们是希望提供另外一种可能性,我们是否有能力提供与西方不同的当代文明,为今天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在中国当代艺术数30年的发展过程中,近几年出现的与之前不同的路径,是历史背景的变化下文化趋向共同作用当代艺术的结果,会发生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