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時 - 17th 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聯展

2024.03.16 - 04.20

《旅時》第17屆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聯展,細數過往的展覽經歷,不論面對何種時代語境或市場環境,索卡始終秉持著發掘新一代具獨創性的藝術家,以及推廣亞洲當代藝術之理念;透過媒合商業及各類藝術形式,於每年的徵件,深耕臺灣藝術界,提供熱愛創作的青年藝術家一個接軌國際的平臺。第17屆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聯展獲選藝術家名單為:吳挺連、李小秋、侯冠廷、梁凱棋、許源祐、遊智涵(按姓名筆畫排序)。


此次藝術家作品風格及表達,跳脫了以往傳統的繪畫方式,利用不同的媒材及組合傳達出過往經歷中的感觸,紀錄過程裡的喜、怒、哀、樂,又亦是從旁觀察後侃侃而談,在生活旅途中尋找或是周遊在不同的時空。


吳挺連善於雕塑創作,曾學習過陶藝、木雕、漆器,常利用複合媒材的形式進行創作。此次作品依盆栽為主題,因興趣開始種植盆栽以後,在種種的經歷之下,漸漸覺得植物化為家人一般的存在,共同生活在這片空間之中,經過移情的情感錯覺,變得能將自身的情感經歷移入植物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彷彿體會到了植物的感受,像是藉由植物來表達自我;但時而又在主觀的意識下抽離,變得模糊不清,好似某一刻真的與植物融為一體。


李小秋的創作方式,主要以電腦嚮量繪圖、3D建模、結合手繪塗鴉等,經反覆試驗篩選整合成特定的角色人物與物件,並將其導入潑墨而成的景緻中。後續手工製作印刷網版,最終呈現於複合媒材的載體上。創作核心圍繞在相對時空裡的人事物,由客觀的角度展開,描述與生俱來的感官機製,反響現實各種機緣與情境後,將其轉化為旅人的姿態,為實踐當下的生命旅程,遊走於不同時空景緻間的片段與故事。


侯冠廷作品發想來自路邊被路殺的動物,原本的軀體經過不斷碾壓、長時間曝曬,逐漸由具體形象轉化為抽象造型,最後甚至只留下地上的一點痕跡。他喜歡觀察人們閱讀作品時的反應,當血跡斑斑、扭曲變形甚至帶有腐臭的屍體被五彩繡線、 柔軟的布料重新解構、拼貼時所產生的審美上的矛盾,將死亡帶入作品,同時也帶來創造,荒誕離奇的外在可能不被大眾理解,但其中細膩的語言卻是不能被忽視的特質,這樣的矛盾是冠廷想透過創作傳達出去,是讓他覺得做作品最有趣的地方。


梁凱棋在2021-2023年間在宜蘭、臺中、高雄等地皆參與了駐村計畫,在駐村的過程中,不斷的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發現遺失了件經常穿著的襯衫,從而回溯過往的居住地,回頭發現自己只是巡遊四方的過客。凱棋的創作以版畫、雕塑創作為主,從遷移的生活經驗出發,藉由展示物件空缺的狀態,重新閱讀生活周遭的事物,捕捉有關人對於空間與物品的情感架構。這次展出作品以版畫的方式對窗景進行重製,利用負像與成像原理製造光影,顯示消失或位移的資訊,試圖描述曾經的所在地,尋找遺失的物件,以透明的薄膜顯示襯衫曾經在場,透露物件輪廓痕跡。


許源祐喜歡在創作中不斷地理順自己的內在思考,更透過歷程中獲得不同的人生體悟。對他來說創作猶如語言,核心概念則是他心中想表達的訊息,而「陶藝創作」也因土種塑形、收縮力的不同,好像也象徵每個人個性的差異,在燒製過程中調控溫度,嘗試達到心中想要的答案。這次的陶藝創作帶來了兩種系列,其一「社會角色」,彷彿是社會抽象的縮影,作品中土條代表著不同的人與事,它們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光影的巧妙照射下,這些土條和框架中投射出層次豐富的影像,象徵著社會中各種多樣性的角色;另一系列則放大了人的姿態,透過捏造人體動作,讓觀者藉由視覺,想像不同於當下的身體感受。


遊智涵創作媒材以繪畫為主,主題多在探討數位影像發展的歷程,回到九零年代像素遊戲的視覺經驗,用繪畫的物質性表現數位的「卡頓」感,對比現今平滑的影像世界。以早期電子遊戲的視窗為媒介進入虛擬時空,到現在的現實與虛擬相互交織,觀察影像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智涵試著回到過去,遊戲的數位影像正起步萌芽的階段,用數位鄉愁、復古的方式,回到早期像素時代,討論數位影像變化的歷程。運用繪畫的手法,將物質性的筆觸和肌理表現出平滑且無法觸碰到的影像感,畫面中的物質顆粒和現代科技的相遇,使兩種不同的媒體形式相互碰撞產生出彼此的反差、尷尬,觀看他作品的同時,可以看見時間來回穿插的特質。

《 旅時 》第17屆索卡好樣青年藝術家聯展,此次的藝術家們透過對生活旅途的紀錄,突破原本對繪畫的設限,運用不同媒材帶來更精彩的創作。展覽將於2024/3/16 (Sat.) 至 4/20 (Sat.)日止 ,並於2024/3/23(Sat.)下午15:30與《 2024臺南新藝獎 》共同盛大舉辦開幕導覽,歡迎大家與索卡共同支持優秀的青年藝術家,讓藝術一代一代的傳承,誠摯邀請各位一同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