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雙:無聲之愛
2024.09.28 - 11.02
索卡藝術欣然宣布,王小雙的最新個展“無聲之愛”將於2024年9月28日在索卡藝術北京空間開幕,這也是王小雙在索卡藝術的第二次個展。本次展覽由楊紫苑策劃,展出藝術家近兩年來創作的十三件作品,展期將持續至11月2日。
2022年之後,家裡小孩的誕生讓王小雙多了“母親”的身份,親歷一個生命從無到有的過程讓藝術家的創作際遇和心境變得迥別。舊作中慣常的飄忽感已然消散,孑然的都市⻘年女性形象有了具象的陪伴和依存。以往畫中人物透明模糊的五官變得清晰,清晰得讓觀者想從中識別出某個具體的,好似在哪兒⻅過的人,陌生又熟識。而砂石膠泥與丙烯顏料的混合運用,則使畫面表層長出了“沙粒”,讓作品情緒變得更充實飽滿且余韻綿⻓。一如在豐盈之海的溫柔環抱中,在不⻅頂首的大樹庇佑下,萬物得以親近大地並肆意伸展自己的身體,三代人相似的面孔敘說著血脈的故事,“無聲之愛”至此落生。
王小雙的創作有一個很巧妙的特點,就是人物的視線處理:畫中的人幾乎從不直視前方,也不互相對視。她們身處同一空間卻鮮少互動,抑或發呆遊離,抑或看書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一些暗自的情緒無聲無息地涌動著,籠罩著。我望嚮你,你望嚮別處。對此我不會失望,我從不期待你以同樣的視線回望我,因為我們不是依附於誰的存在。盡管我們的眉眼如此相似,盡管我們是如此親密的關系,盡管有時難以開口坦承我在等待你的注目。就是如此擰巴。
“媽媽近在咫尺,我卻思念得想哭。”這是韓國作家崔恩榮在小說《明亮的夜晚》裡對母女關系的描述。在東亞語境裡,母女間的紐帶是復雜而微妙的,她們在相互依賴和犧牲中並行,交織了太多愛與隱忍的糾葛和未竟期望的遺憾。書中的“我”和祖母多年未⻅,她卻一眼認出了“我”,因為 “我”⻓得太像祖母的媽媽了。這種神奇的母性親緣代際,在藝術家的新作《三代人》中亦有顯現。 兩代女性托抱起明凈的嬰兒,凝望中透視出幾縷追思和無限的期許,三人身上散發出同頻的氛圍無言卻溢滿溫情,無數體驗正在發生。血緣的傳承不單純是基因的復製,更是愛的傳遞和延續,是細碎瞬間串聯起的家庭共同的年光。
在王小雙的作品中,除了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外,各種植物元素一直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彎曲而上的椰樹,被雨滴浸潤的天堂⻦,沒有土壤滋養也能生⻓得很好的百合,還有桌上從不缺席的新鮮水果和花束,這些都與人物相互印襯著,亦和周遭自然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反觀作品裡對另一傳統性別---“男性”的描繪,則微乎其微。男性形象只在必要時出現以服務於畫面,比如作為詮釋主體人物關系和豐富構圖的輔佐。他們或是一個背影,或是被禮帽遮住面部,從不出現完整具體的五官刻畫。對“男性”存在感的邊緣化,不論是下意識審美取嚮還是有意為之,都與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的觀點不謀而合。一些生態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是‘自然化’的女性” 。 她們傾嚮於把女性比擬為世間自然物,比如把女性的子宮比作“巖洞”,把女性比作大地、小⻦、 玫瑰、百合等。因為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更能感知到自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更能意識到人 類的存在是浸透於自然中的,是賴存於自然且不可切分的。如此一看,王小雙作品中的一芥一木仿佛都有了性別,她們共同建構起一個理想的“女兒國”,男性“外來者”的身份昭然若揭。
//
越過那光,我能感覺到這身體,聆聽⻛吹進她的心扉,我們的雙手詢問,今夜什麼是她的夢想?今夜,她是誰?她將成為誰?
—— 蘇珊·格裡芬 《女性與自然:她內在的呼號》
//
女性作為繁殖者和培育者的傳統社會⻆色(傳統不代表正確),常常與柔軟,博愛,無私等詞 匯鉤連,與其說這是一種母性本能使然,不如說,她們的性質只是更接近於大自然孕育萬物的包容度和附著的惻隱之心。因此,再多的藩籬和桎梏都無法限製女性與自然的相接,她們的雙手和夢想會一直創造出口與開放世界共通。《房間》不是圈養的牢籠,缺失的屋頂傳遞著嚮上而生的執意;《星月夜》下奔走或駐足的人,不論去往何方都有溫柔的光點追隨;以及屋內靜臥《聽雨》的女子,總會和海潮共享一段濕潤的記憶。沒有人比她們更屬於這片大地,因為她們就是大地本身。
伴著啼哭誕生的嬰孩不諳世事,人們在其純粹的眼睛裡看⻅了熟悉的臉孔,也看⻅每一歲的自己。如此令人珍視的愛意,如今正在這裡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