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 陶發個展

2016.04.16 - 05.22

索卡藝術 ‧ 臺北

陶發,一位來自雲南的藝術家。

作品帶有敬天地鬼神的信仰精神,畫作裡隨處可見類似符文書寫的線條;有趣的是,這與他小時候怕鬼的經驗有關。


兩岸藝術新星首次同臺對談,陶發與郭彥甫的藝術分享

索卡藝術‧臺北最新《家-陶發個展》將於4月16日開展,睽違兩年再度邀請到中國少數民族苗族藝術家-陶發來臺展出。除了擁有特殊文化背景,近年來,中國80後藝術家發展活躍,一舉一動皆影響臺灣藝術動態。陶發作為年輕世代的其中一人,如何關注兩岸藝術的連動關系?為此索卡藝術特別於4月16日下午2點舉辦一場<就是要創作-陶發與郭彥甫的藝術分享>,邀請同樣為80後世代,並且近年來積極由演藝事業轉戰藝術發展的明星藝術家-郭彥甫,各自從相異的文化、信仰、創作歷程進行分享對話,觀察兩岸的藝術差異與變化。


陶發作品中的苗族信仰

陶發出生雲南,是一個在山野裡長大的孩子,他的繪畫方式自然流暢,完全體現苗族人得天獨厚的成長背景,要了解陶發作品的生成,就必須先認識苗族特殊的泛靈文化。苗族多信仰萬物皆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他們具有大量繁復的宗教儀式、太陽歷法、咒語、草藥等,這些富含歷史底蘊的儀式,多半是為了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目的。陶發筆下的線條與色彩就源自這些與自我文化出身相關系的精神意念,他怕鬼,是因為苗族的宗教深信惡靈的存在;他喝酒,是因為苗族人寄情於大山大水間的天地趣味,〈回家的路〉、〈沒有問題〉、〈路上風景〉便屬於這類攸關特殊地理條件觸發他所繪製的作品。


《家-陶發個展》是陶發自我探索的精神總結,「家」除了象徵文化根源之外,同時也代表「儒家」學術流派、經營某種行業如「商家」、亦或是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藝術家」等的多重解釋。 《家》的展覽命題抒發陶發一系列作品的鄉愁與生活反省,從〈自畫像〉到〈陶發之墓〉,這些作品再再都體現了陶發的生活方式以及看待生命的想法。他的作品著實表現中國當代藝術樣式與符號化的國際形象,自然單純的從文化內涵生成,真情地展露出中國當代藝術的樣貌。

2013年陶發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的《未曾呈現的聲音》,做為中國海內外最大的當代藝術展覽,當時陶發也選擇將文化省思透過作品帶觀看者進入到畫布中,讓苗族神秘的生命樣貌,宛如烏托邦再次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