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 洪凌個展
2013.07.26 - 09.22
索卡藝術 ‧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一場真實感動的藝術之旅
此次展名取自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呼應洪凌在藝術中特有的自然體悟與繪畫結合的語言。中國自兩宋以來,追求儒釋道三家強調的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以及社會和諧相處,關懷自然,以天地為宗,成為中國長期來所嚮往的最高美學境界。然而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東方美學中心的天人合一,卻也消失殆盡。洪凌曾說:「山水還是宋代的山水,山水沒變,是人心變了。」
寂寞的道路上,有著內心的堅守
洪凌出生於北京,外公何澄一曾為北京故宮圖書館館長。歷經文革,血液中書香世家的基因,推著洪凌,在人人都想到大城市北京發展的90年代初,他孤身只影,存錢買了張單程車票,搭著老火車,來到黃山腳下,選了塊紅薯地,開始搭建山中小舍。在這小屋裡,洪凌踏實地站穩在中國文化的大土地上,與山水為鄰,與天地為友,伴著他走過二十年來孤獨的藝術道路。如洪凌所言:「每個生存於大起大落時代的人,行走的姿態源自於內心價值的判斷。哪怕那一點點內心的堅守都異常的寶貴,也才給自己贏來尊重的機會。曾經在中國那樣一個政治體製下,山水繪畫是不被重視的,因它無法成為政治的工具。但我認為在眾藝術題材中,唯山水最具養育心靈的力量,最具有吐納抒懷的功能,最具有文化歷史的穿透力。」
以真實的感動開啟山水新格局
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山水畫家努力突破傳統,希望可以開創新局,張大千以潑墨;傅抱石以皴法;吳冠中以色塊與線條;趙無極以抽象,這些藝術家們努力創新,也為他們在中國藝術史留下一席。洪凌選擇走入山林,面對四季的景色變換,自然的春秋枯榮,心中自有景致,曹興誠先生曾言: 「黃山景色變換已經沁進洪先生骨子,因此他作畫的靈感,就像融化的雪水滾滾而來,當諸流匯集萬馬奔騰時,他作畫就力有千鈞。我們看他的畫,筆觸豪放,色彩濃烈,而且經常以巨幅畫作來呈現雄渾的氣勢,這是心裡有真實的感動才可能做到的。」洪凌用真誠的感動,開啟了中國山水的新格局。
關渡美術館位於臺北市關渡山腰,俯視臺北盆地,一腳在城市,一腳在山間,自然與人文的環境相互交融,也與洪凌繪畫中強調的自然與生命體現相為呼應,藝術家也希望透過此展覽,體現老子欲往「道法自然」的致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