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體 ‧ 共生 - 日本當代藝術聯展

2009.04.11 - 05.24

索卡藝術 ‧ 臺北、臺南、北京

日本當代藝術從村上隆以來,卡漫、電玩、御宅族以及可愛(Kawaii)等次文化的表現形式已經成為日本當代藝術在世界上所給予的主要印象。然而我們可以在新一代日本當代藝術家作品中,看到另一種試圖融合日本傳統美與西方美學語匯的創新藝術表現形式。此次,索卡藝術中心特邀請18位活躍在國內外的日本當代藝術家,與日本7家具有個人強烈風格的畫廊合作,並以“異體共生”為展覽主軸,在北京以“異體共生” 、在臺北以“過度‧愛”、在臺南以“模范國度”等此三子題在兩岸三地舉辦日本當代藝術聯展,以企圖對日本當代藝術做一個歷史性的梳理與介紹,這也是三地首度如此呈現日本當代藝術的另一面相。


異體共生 (Parabiosis)

“異體共生”是生、植物學用語,這是在生理與器官層次上,將兩個不同生物體結合的實驗方法,目的是為了證實異質生物體在此過程之間的異變,及共生互依的關系,亦或是實驗兩個不同生物體結合後的演化過程。 “異體共生”此一單詞不只用在生物實驗上,更可以延伸引用於當今21世紀社會中,尤其是後現代當代文化藝術現象上所呈現的混同雜處現象。在全球化急速擴散,東西方文化互相影響移植的前提下,日本當代藝術的“異體共生”現象,在融合物質與精神的進化特質上更是一個范例。


在亞洲,日本在首開先例提倡西化,自明治維新以來,我們可以明顯的見證到西方文化在日本當代史上留下的影響;日本的藝術家在接受“異化”的同時,也探索日本獨特的表現形式與美學,企圖在西方藝術語匯的系統中梳理出自我的語匯。我們在日本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不難看到探尋自我存在,表現介於空虛的身體與皮膚表層張力的夸張表現,以極端的方式表現創痛與空虛,這樣的表現手法與題材探討是新一代藝術家所面臨的社會現象下的反射。 “異體共生”的結果論是在西化的進程中,日本當代藝術家對於“消失的自我”反思。


日本的藝術在就西方與東方恰似異體共生的兩個異物般融合,必須在相異的基因與身體上尋找到共同的系統語匯;因而促成了日本獨特的一套美學觀- 「和洋折衷精神」 ,其為明治維新時代精神的最佳表徵,更是文化上的異體共生狀態最佳范本。


過度‧愛 (えぐい‧愛)

新世代的藝術家在接受西化的薰陶下,跳脫了“卡漫”的形象,他們極致的藝術表現手法,結合細致的日本傳統技巧,從自相矛盾的困境(dilemma)到傷痛美學體系的建立,儼然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美學風格。


日本將過度的、過分的表現稱作“えぐい” (Egui)。在年輕人的口語與表現中不乏聽到,中文翻譯為“過度的”、“惡趣味的”、“恐怖的”等含意。然而社會上的精神壓抑,講求效率與秩序的日本社會,在新一代藝術家的表現中似乎成了反面的題材,他們對於這種反諷社會有強烈的視覺表現方式。深層的表現手法中不乏夸張的暴力與暴露爭議性議題的作品,這是日本當代藝術家特有的“過度”表現。 “えぐい”找不到其他語言可以直接翻譯,或許這也是其他國家的作品從未有的表現方式。


日本藝術 + 西方藝術 = 「模范國度」 (Paradigm,Paradise)

日本的當代藝術不只有御宅族(Otaku)、可愛的卡漫(Anime)、街頭文化、商業與時尚設計結合的消費文化,新世代的藝術家在接受西化的薰陶下,跳脫了“卡漫”的形象,他們極致的藝術表現手法,結合細致的日本傳統技巧,從自相矛盾的困境(dilemma)到傷痛美學體系的建立,儼然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美學風格。

戰敗後的日本隨著創傷與自相矛盾的窘境癒合後,當代藝術家更傾嚮於結合日本傳統技法,將精神上的“和魂”與西方的語匯技巧、體系混同,這是代表日本主流的意識形態,也是日本當代藝術史的主要脈絡。 21世紀的現在,更有回歸日本精神的一股趨勢,將日本傳統的技術與工藝的纖細美感、技巧混合在其創作中。因此,至今即使在多年的西方洗禮下,日本當代藝術不但在連貫了西方的脈絡與藝術語言體系的同時,還保有日本的傳統元素,他們在“異體共生”的體系中找到了自己的模范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