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當我們談論藝術贊助時,我們談論什麼?
2014-08-15
( 來源:21 ART)
2014年8月9日的一段夏日午後時光,藝粉們在798索卡藝術中心體味由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之同構•對“畫” - 海峽兩岸青年藝術家交流展的同時;亦聆聽了由21世紀經濟報道攜手北京德美藝嘉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主辦的“藝術&藝術贊助”下午茶沙龍,企業藏家、個人藏家、機構代表、兩岸藝術家和策展人各抒己見,從企業社會責任、藝術創作及藝術贊助大環境等多角度探討中國的藝術生態環境及藝術贊助在中國的踐行模式。
有12年證券投資經驗的德美藝嘉文化產業公司CEO 董藝,代表著企業以及資本的未來方嚮,對藝術贊助進行全方位、立體和多元解讀:對藝術家、對藝術本身的一種推廣和扶持,既需要來自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也需要對國內藝術家駐地計劃的資助以及品牌的跨界和衍生。我們要搭建一個公平、公開、透明的平臺如CVAP中國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基金會收藏以及店商平臺提供給那些未入圍的藝術家一個展示機會,他們可通過平臺找到收藏家以及熱愛藝術作品的人,所以不同的市場主體、不同的藝術機構,構成了整個藝術市場多元的生態,我們希望各個主體都能健康發展。
把投資青年藝術家比喻成一種風險投資的科瑞集團首席總裁、個人藏家任曉劍認為中國的文化具備獨特性,可引領未來趨勢,期望年輕的藝術家群體中能出現世界級大師,喚起文化投資人的文化自信:如果我們拿出一部分財力在藝術上,做一點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管是收也好,藏也好,都是一個開始!作為收藏來講,不在於年齡差異,主要尋找的是個人的藝術品位和藝術認知;而衡量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畫價僅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它依然離不開藝術水準、時代感以及歷史文化的傳承,我們並不需要抄襲國外思潮;而青年藝術家將來走嚮如何?我們怎麼能使他們走得更遠,最重要的是引導。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收集郵票的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2001年從臺灣來中國開第一家畫廊至今已進行了20年收藏,娓娓道來古董收藏是個人興趣;而藝術品才是經營。臺灣與大陸,創作與收藏人群各自不同:臺灣藝術家細節而精致,大陸藝術家宏觀而粗糙;臺灣藝術家更開放,新媒材創作多,大陸油畫居多,這與藝術整體發展有關;青年藝術家收藏人群臺灣側重扶持,大陸側重以後的增值。年輕的藝術家要耐得住寂寞,珍惜自己的理想;同時也需要扶持,才有機會慢慢成長。畫廊只能作為藝術家跟收藏家間的橋梁,而不是藝術品最終的歸屬,我們需要把這個橋梁搭的很好,很穩固,讓藏家能看到很好的作品,能夠收藏到好藝術家的作品。
倡導通過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去挖掘重新述說的當代藝術語境的臺灣策展人張禮豪 :如果我有能力策一個展覽,讓我把不同國籍或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串聯在一起時;當他們無所謂輩分和市場價值的高低;而是針對同一題目輻射不同展現,那時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或許更掌握時代的脈動,不見得輸給前輩藝術家,這可能是一個以策展人的身份來推動年輕藝術家或贊助年輕藝術家最有可能、最理想的狀況。
當代藝術是一種未來的文物,倡導重拾價值判斷,面嚮社會,嚮藏家客觀、理性、公正地去呈現作品價值的青年批評家、策展人趙子龍 :在藝術品可買賣的時代,堅持一種獨立價值判斷,讓買家去選購這件作品的同時,能夠消化藝術家蘊藏在內的思想情感;其次是藏家從思想觀念上來理解青年藝術家,沒有斷層的存在;青年藝術家也要具備獨立創作、自我推廣和自我扶持的意識,盡可能去尋找作品給大眾的途徑。藝術真正的價值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思維方式,得以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理解自己,也為中國轉型期選擇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真實生態的思想,這是當代藝術的存在理由,恰好青年中也發現了這種高密度群體,這是我們作為青年評論家的初衷。
畢業於川美油畫系,舉辦過多個有影響力個展的青年藝術家周金華:藝術家和畫廊合作有點像找對象的感覺。藝術家在挑選畫廊的時候,可能畫廊也在挑選你,雙方都有自己的訴求和需要,如果正好合拍就合作。藝術家在條件困難時,可能會暫時和一些不太喜歡的畫廊合作,但也有藝術家會一直堅持想法,沒有合適的繼續尋找;想法不同,面臨問題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