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洪凌世界巡演 北京第一站 | 典藏今藝術
2016-01-28
(來源:典藏 作者 / 徐佳蕙)
1991年,一個北方的大胡子在黃山腳下蓋起了小洋樓,如此格格不入又滿懷趣味。二十多年過去,洋樓已漸漸變成了中式園林的模樣,還有了個儒雅的名字 - 洪廬,須髯花白的大胡子笑稱自己已是黃山的榮譽市民,他把根扎在了黃山亂石下,把情埋在了黃山怪松中,而他的畫就這樣從黃山的泥土中生長出來,他就是洪凌。
藝術家洪凌開幕致辭
天地大美而不言
本次洪凌世界巡回展首站,由北京出發,面嚮世人,希望嚮更多人介紹洪凌的作品。洪凌從14歲學國畫,16歲學油畫,經歷了早期嚮西方學習的過程,最終形成了用西方油畫形式表現中國傳統山水的獨特風格。索卡藝術中心負責人蕭富元表示,中國藝術家在海外辦展覽往往選擇的是外國人製定的道路,而本次洪凌世界巡回展的合作方都是對東方藝術有深入研究的機構,它們能讓中國藝術家真正被國際注意,將真正的中國藝術傳遞給世界。
2015年12月2日,“天地大美——洪凌世界巡回展覽”首先登陸中國美術館和故宮;2016年7月14日將在倫敦亞非學院美術館展覽,洪凌也是亞非學院建校百年來第一位舉辦重要個展的華人藝術家;之後的10月25日,愛爾蘭切斯特比提博物館也將迎來這第一位華人藝術家的展覽,展覽將在2月28日結束。本次展覽是洪凌藝術生涯40年以來的首次超大型個展,展覽名“天地大美”取自《莊子·知北遊》“天地大美而不言”,自然之道、大和之境是中國傳統文化追尋的境界,洪凌扎根黃山20余年,自然將天地的壯闊之景之情都揮灑於畫中。展覽囊括藝術家早期的胡同系列、肖像系列、抽象系列直至獨特的山水油畫系列。
洪凌,《梅筋》,2014,布面油畫,250×190cm
進入中國美術館,先是一間小展廳展示洪凌早期嚮西方學習的階段,以風景油畫和人物肖像為主,倫敦亞非學院教授馬嘯鴻還把洪凌的裸體畫與最近大熱的莫迪裡亞尼的裸女相比較,認為洪凌之後的轉變並非決裂,而是把他80年代裸體畫的技法與感悟轉入了山水之中。了解過洪凌早期的西式創作之後,踏入大展廳就能感受到這20余年的黃山風光對藝術家的浸潤,中國美術館的弧形大廳與洪凌色彩濃厚的大幅山水畫相得益彰,雖然布展時困難重重,但當這幾幅以水墨手法恣意揮灑油畫顏料的作品在弧形墻壁上一字排開時,帶給觀眾的震撼不言而喻。就像著名學者陳嘉映所言,畫面很安靜但涌現了磅礴的氣勢,那種表現力是不可阻擋的。在參觀的過程中不斷能聽到“太棒了,真是太棒了”的贊嘆,或許人們面對真正震撼的事物時,溢美之詞都顯得多余,唯有這般質樸的感嘆才能表露心意。洪凌居於黃山、曾遊列非洲、抵達過南北極,他畫的不再是簡簡單單某處的風景,他畫的是不識南北、不辨東西的大山水,他畫的是自然萬物在心中的和諧鳴唱,他畫的是“天地大美”。
弧形展廳呈現洪凌成熟期作品(攝影丨徐佳蕙)
詩·歌·情
開幕第二天,索卡藝術中心舉辦了關於洪凌繪畫的研討會,蕭富元、馬嘯鴻、殷雙喜、劉曦林、祝鳳鳴、施俊兆、陳曉君、陳嘉映和策展人張晴參與了討論,關於洪凌繪畫的境界和重要性,與會人員早已達成共識,他們更想要發掘的是中國繪畫嚮西方學習的過程以及洪凌繪畫中的詩歌情感。明清時期,一批西方畫師逐漸改變傳統文人畫的格局,20、30年代開始,中國畫家對西方藝術充滿嚮往,但對東西方的表現非常刻意分別,比如創造了黑發的維納斯等。從林風眠到李鐵夫、吳冠中,再到如今的洪凌,中國藝術家在中西結合方面做得越來越自由、自如。洪凌已經把西方的文化和技藝內化於自身,再由中國傳統詩歌的方式輸出,唯此,才能創作出這樣花非花、霧非霧之感,才能創作出這屬於他自己的山水。
洪凌,《水墨之十》,2015,紙本水墨,70x138cm
黃山作為中國山水畫的搖籃,為多少文人墨客提供了靈感,如果說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賓虹得黃山之意,那麼洪凌則得黃山之情。這情是一種天地山水的凝結,是一種文化歷史的傳承。有人說洪凌是山水畫在當代的續寫者,也有人把他的創作稱作中國藝術的復興與進一步發展,對這一切,話並不多的洪凌只說還要在黃山呆20年,要把自己變成自然的、活生生的,要呈現生命的本然。
圖丨索卡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