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洪凌世界巡演 北京第一站 | 典藏今艺术

2016-01-28

(来源:典藏 作者 / 徐佳蕙)


1991年,一个北方的大胡子在黄山脚下盖起了小洋楼,如此格格不入又满怀趣味。二十多年过去,洋楼已渐渐变成了中式园林的模样,还有了个儒雅的名字 - 洪庐,须髯花白的大胡子笑称自己已是黄山的荣誉市民,他把根扎在了黄山乱石下,把情埋在了黄山怪松中,而他的画就这样从黄山的泥土中生长出来,他就是洪凌。


640.jpeg

艺术家洪凌开幕致辞


天地大美而不言


本次洪凌世界巡回展首站,由北京出发,面向世人,希望向更多人介绍洪凌的作品。洪凌从14岁学国画,16岁学油画,经历了早期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用西方油画形式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的独特风格。索卡艺术中心负责人萧富元表示,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办展览往往选择的是外国人制定的道路,而本次洪凌世界巡回展的合作方都是对东方艺术有深入研究的机构,它们能让中国艺术家真正被国际注意,将真正的中国艺术传递给世界。


2015年12月2日,“天地大美——洪凌世界巡回展览”首先登陆中国美术馆和故宫;2016年7月14日将在伦敦亚非学院美术馆展览,洪凌也是亚非学院建校百年来第一位举办重要个展的华人艺术家;之后的10月25日,爱尔兰切斯特比提博物馆也将迎来这第一位华人艺术家的展览,展览将在2月28日结束。本次展览是洪凌艺术生涯40年以来的首次超大型个展,展览名“天地大美”取自《庄子·知北游》“天地大美而不言”,自然之道、大和之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追寻的境界,洪凌扎根黄山20余年,自然将天地的壮阔之景之情都挥洒于画中。展览囊括艺术家早期的胡同系列、肖像系列、抽象系列直至独特的山水油画系列。


640-1.jpeg

洪凌,《梅筋》,2014,布面油画,250×190cm


进入中国美术馆,先是一间小展厅展示洪凌早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以风景油画和人物肖像为主,伦敦亚非学院教授马啸鸿还把洪凌的裸体画与最近大热的莫迪里亚尼的裸女相比较,认为洪凌之后的转变并非决裂,而是把他80年代裸体画的技法与感悟转入了山水之中。了解过洪凌早期的西式创作之后,踏入大展厅就能感受到这20余年的黄山风光对艺术家的浸润,中国美术馆的弧形大厅与洪凌色彩浓厚的大幅山水画相得益彰,虽然布展时困难重重,但当这几幅以水墨手法恣意挥洒油画颜料的作品在弧形墙壁上一字排开时,带给观众的震撼不言而喻。就像著名学者陈嘉映所言,画面很安静但涌现了磅礴的气势,那种表现力是不可阻挡的。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能听到“太棒了,真是太棒了”的赞叹,或许人们面对真正震撼的事物时,溢美之词都显得多余,唯有这般质朴的感叹才能表露心意。洪凌居于黄山、曾游列非洲、抵达过南北极,他画的不再是简简单单某处的风景,他画的是不识南北、不辨东西的大山水,他画的是自然万物在心中的和谐鸣唱,他画的是“天地大美”。


640-2.jpeg

弧形展厅呈现洪凌成熟期作品(摄影丨徐佳蕙)


诗·歌·情


开幕第二天,索卡艺术中心举办了关于洪凌绘画的研讨会,萧富元、马啸鸿、殷双喜、刘曦林、祝凤鸣、施俊兆、陈晓君、陈嘉映和策展人张晴参与了讨论,关于洪凌绘画的境界和重要性,与会人员早已达成共识,他们更想要发掘的是中国绘画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及洪凌绘画中的诗歌情感。明清时期,一批西方画师逐渐改变传统文人画的格局,20、30年代开始,中国画家对西方艺术充满向往,但对东西方的表现非常刻意分别,比如创造了黑发的维纳斯等。从林风眠到李铁夫、吴冠中,再到如今的洪凌,中国艺术家在中西结合方面做得越来越自由、自如。洪凌已经把西方的文化和技艺内化于自身,再由中国传统诗歌的方式输出,唯此,才能创作出这样花非花、雾非雾之感,才能创作出这属于他自己的山水。


640-3.jpeg

洪凌,《水墨之十》,2015,纸本水墨,70x138cm


黄山作为中国山水画的摇篮,为多少文人墨客提供了灵感,如果说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宾虹得黄山之意,那么洪凌则得黄山之情。这情是一种天地山水的凝结,是一种文化历史的传承。有人说洪凌是山水画在当代的续写者,也有人把他的创作称作中国艺术的复兴与进一步发展,对这一切,话并不多的洪凌只说还要在黄山呆20年,要把自己变成自然的、活生生的,要呈现生命的本然。


图丨索卡艺术中心


640-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