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尋隱者,在天地山水間 - 一探洪凌初心
2016-09-01
(來源:2016.7 《典藏投資》 文、攝影 / 楊婉茹)
中國藝術發展至今,山水畫已非藝壇主流。然而,卻有藝術家選擇從西畫創作表現走回中國山水思維。他,就是洪凌,在黃山落地生根,隱遁於中國南方山水之間。20多年來,盡管是踽踽獨行,但在積累千年能量的自然、文化資源作陪之下,他並不孤單。這位融會東西文化的藝術家,揉合中國關照自然的目光、西方油畫媒材的創作表現,運用獨特的藝術語匯發展出意象山水,在中國藝術歷程裡占下難以定位的一席。如今,在洪凌即將展開目前華人藝術家最高規格的海外回顧展之前夕,讓《典藏投資》與讀者一同回溯洪凌創作原點的初心。
藝術家洪凌於黃山洪廬。
1955年生於北京的洪凌,回憶起1980年代初期第一次南行所受到的心靈沖擊,他一邊遊歷一邊寫生地去了山東、南京、浙江然後抵達皖南。中國南方得天獨厚的溫潤空氣、靈秀山水與蔥郁草木,自古孕育出無數偉大的藝術家,亦同樣深深攫取了這個北方人的目光與情思,觸動了洪凌內心蟄伏已久的山水夢。「我覺得自己對自然的高度關注是與生俱來的。我第一次感到特別激動,是面對這樣的自然。每個人心中總有些自己不知道、隱蔽的部分,慢慢地會顯現出來,當我意識到自己一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在山水之間時,就知道自己的靈魂是屬於山水的。」此時,一種希冀能常駐南方創作的企盼已在心中萌芽。然而,面對這片毓秀的自然風光,運用自己熟稔的西方風景寫生方式卻讓洪凌覺得力有未逮,無法充分捕捉到瑰麗山水的魂與勢。此時,十多歲時學過水墨畫的經驗在內心重新翻騰,讓他決定一點一點的放掉西方油畫的創作思維,而自中國傳統繪畫中尋覓對於自然的觀察方式。
尋蹤|布面油畫|180×180cm|2016
靈感,就是心源通了
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那時的藝壇, 85新潮、後89等中國當代美術潮流正風起雲涌,而洪凌卻在此刻選擇轉身,往過去的中國邁進。「我總覺得不太適應這個時代,因為人們都在追求新東西,我卻回頭去找舊東西;那時的中國畫被認為是封建的、程序化的、死了的藝術,大家都拋棄這些而改走新路。」在1987年自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習班畢業,洪凌即獲聘留校任教直至去年才退休。而一個在北京生長、教畫的藝術家,卻因著心性嚮往自然的呼喚,更在1991年於黃山的新安江畔蓋了一個工作室,從此不遠千裡在北京與黃山兩地往返20余年。起初,他在旁人眼中是個異類,尋索東西融合的創作觀念更不被認同,因為大家認為中國山水畫自千百年發展已自成一套系統,一個油畫藝術家要如何從中汲取養分?「就像不會遊泳的人直接跳進水裡,肯定會被指責的。」洪凌也坦言,當時對中國繪畫和山水還沒有深入的認識,一開始把所謂的中國風格套入創作也呈現偏嚮表面的、形式的表現,但經過不斷嘗試、碰撞,洪凌逐漸掌握到中國畫與油畫之間融會發展的途徑,在混沌之間理出明晰的法則。「我在過去的確受到非議,自己也曾懷疑、彷徨過,但我能一路走過來的重要原因在於畫室就在黃山這裡,因為造化會告訴我,它能直通人心,並釋放出更多能量。」畫山水需要接地氣,而不單是抱以懷古的情懷。洪凌親身浸淫在豐潤的南方,走進山水看到古人過往的足跡,感受他們是如何和自然一起呼吸、生活而達到相處共存的默契,讀出潛藏於自然之中的生命信息。
洪凌畫室一景。
因此,洪凌雖以油畫創作,卻運用中國山水繪畫所信奉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來觀察眼前一切;面對自然,最重要的是心的體會。「師造化,就是把一個人放在自然裡面,去呼吸、接收彌漫在周圍造化的智慧。所以,中國的文化講求從草木見精神,有很多智慧也是從水的流動、樹的生長所體會的。這是個大課題,需要長久地甚至付出一生去實踐。」造化能養育人心、打動人心乃至於發人深省,這同樣也是藝術所追求的境界。「面對造化,就是不斷地提取、感受、研究和體會,這種過程也歷練和豐富了自我的內心。」每個人也必須要讀懂自己、看待自己的不同,自內心發掘出來。「所謂靈感來了,就是心源通了。」
追求開闊心象的展現
而1991年完成的《寒雪》在洪凌看來,是融合東西藝術創作歷程的裡程碑。「當我完成時,眼淚都快流下來了。因為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中國傳統、兩宋山水接通了;我得到一種肅穆感,並知道這確實是一條可以發展的路。這件作品具有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又呈現出油畫的斑駁與厚度。」將東西方藝術的優點合而為一是洪凌追求的目標,而這幅作品也獲得中國油畫年展優秀作品獎的肯定。西方油畫呈現的真實、細膩和豐厚質感,中國山水畫觀察和體會自然的溫潤目光,洪凌在此兩條看似迥然的脈絡中另辟蹊徑,並一路走到現在。因此,洪凌雖以油畫創作,卻運用中國山水繪畫所信奉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來觀察眼前一切;面對自然,最重要的是心的體會。「師造化,就是把一個人放在自然裡面,去呼吸、接收彌漫在周圍造化的智慧。所以,中國的文化講求從草木見精神,有很多智慧也是從水的流動、樹的生長所體會的。這是個大課題,需要長久地甚至付出一生去實踐。」造化能養育人心、打動人心乃至於發人深省,這同樣也是藝術所追求的境界。「面對造化,就是不斷地提取、感受、研究和體會,這種過程也歷練和豐富了自我的內心。」每個人也必須要讀懂自己、看待自己的不同,自內心發掘出來。「所謂靈感來了,就是心源通了。」
寒雪|布面油畫|180×190cm|1991,《寒雪》為其融會東西藝術之裡程碑作品。
洪凌描繪的四時風華嚮來為人著稱,萬物於春夏初生的翠嫩、秋冬蕭瑟的森冷,季節的流變傳達出生命狀態的萬千面貌。然而,洪凌則表示往後描繪四季的差異會越來越少,而將更強調山石花木本身發散的生命氣息與內蘊精神。其轉變就如同早期畫面中可見的點景人物、禽鳥和房舍,到現今已經被他屏除,因為洪凌認為這種小情趣會削弱表現自然大靈魂的氣勢;當畫面除卻小情小趣就能升華至更高境界。另外,在用色方面,亦從早期各彩繽紛轉變到注重整體整合,「這是一種過濾的過程。因為我的創作不是對景寫生,不是物象的再現,所以能在心中的構圖進行篩減,就是中國人說的心象。」去蕪存菁,純然彰顯山水之間蘊含的精神與靈魂。而洪凌的筆墨力道剛柔並濟、理性與感性並存,可以深沉到滲入巖層之下汲取營養,也能纖巧地表現彌漫在大氣的薄透雲霧;天地蒼茫的勁道、草木華滋的柔美,殊異的自然狀態皆在洪凌心中化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意象山水。
洪凌於畫室之中。
黃山景致奇絕而充滿仙氣,環繞周圍的齊雲山秀麗、九華山雄偉亦受傳唱。豐饒的皖南文化之於洪凌是一塊供給心靈養分的腹地,然而,他的視野並不拘於皖南。對洪凌來說,中國的山水畫是一種概念,山水實則無所不在,從不局限於一座小山或一方鄉土。在中國山水的哲學精神中,一山一樹、一草一石都是具體的生命、勃勃的生機,透過內觀能連結成萬千大山而形成宏大的生命意象,是跨越地域,南北貫通、東西相接的。因此,洪凌以中國為核心,行萬裡路到世界各地遊歷,親臨地球上各種大山大水,並將之廣納入自己的胸懷,將中國的山水課題做得更為遼闊。
安徽齊雲山正如其名,雲霧繚繞之景意境幽遠。
用生命和山水涵養的創作
而洪凌的藝術風貌之所以如此渾厚,除了來自於他對揉合東西藝術的心領神會、取於自然給予心靈的養分,另一方面則得力於他充實的生活內容。洪凌認為做藝術家仍需以生活質量優先,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才會是個好畫家;不然心裡不靈不通、沒有意思,在創作上也無法產生火花。所以,他享受吃美食、親掌廚、品好茶、飲佳釀、收古董與好友高談闊論等種種生活樂趣。
洪廬景致風雅,皆出於洪凌之巧思。
肇建於1991年的「洪廬」則是洪凌最大規模的藝術創作。落成之際,是一幢紅磚建造的洋式建筑,反映出洪凌最初心中所懷的西方創作思維。原先對於中國傳統建筑、園林藝術毫無概念的洪凌,到了山多地少的皖南地區,舉目所見白墻黑瓦的徽派建筑瘦俏玲瓏,也讓他慢慢喜歡上這種契合在地環境的傳統老宅;在繪畫之余,洪凌的另一項創作則是造園。因而,原先為尖塔拱窗的西式工作室,也隨著主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悟日益深刻而被徽派園林建筑所裹覆。如今的洪廬已是典型「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格局,由馬頭墻、虎頭瓦、冬瓜梁為主體建構,洞門漏窗相互掩映,遊廊水榭穿梭其間,而太湖石、黃山松、青梅樹錯置於內,長年搜集的各式古代對象則融合於建筑結構之中,讓每位造訪洪廬的訪客無不見識到步移景異之趣;靈秀有致的園林草木扶疏,呈現出洪廬主人風雅的生活美學品味以及對大自然的微觀再現。而洪凌也將設計建筑與園林的經驗,對空間結構所生的新理解與巧妙,轉化到平面繪畫的布局韻律,將生活與創作予以貫通。正如洪廬裡積長的斑斑苔點,那是經過多少年的黃山水氣潤澤而生;創作亦然,同樣要用生命和山水滋養,才能畫出山水的靈氣,從外部肌理到內部所呈現的生命狀態。「我能在生命力最旺盛的30年得以奮不顧身、義無反顧地撲到自然裡面提取自己的心性,進行一番暢快的表達,這一生就足矣。」洪凌寄情山水、素樸歸真,由天地運行的秩序中見到原初的野趣,反映在畫面當中那種撲面而來的勃勃生機是他對萬物的體察、生命的禮贊以及文化的領悟。「一張畫就是用一段生命、經歷和心血慢慢熬出來的。」洪凌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