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寻隐者,在天地山水间 - 一探洪凌初心
2016-09-01
(来源:2016.7 《典藏投资》 文、摄影 / 杨婉茹)
中国艺术发展至今,山水画已非艺坛主流。然而,却有艺术家选择从西画创作表现走回中国山水思维。他,就是洪凌,在黄山落地生根,隐遁于中国南方山水之间。20多年来,尽管是踽踽独行,但在积累千年能量的自然、文化资源作陪之下,他并不孤单。这位融会东西文化的艺术家,揉合中国关照自然的目光、西方油画媒材的创作表现,运用独特的艺术语汇发展出意象山水,在中国艺术历程里占下难以定位的一席。如今,在洪凌即将展开目前华人艺术家最高规格的海外回顾展之前夕,让《典藏投资》与读者一同回溯洪凌创作原点的初心。
艺术家洪凌于黄山洪庐。
1955年生于北京的洪凌,回忆起1980年代初期第一次南行所受到的心灵冲击,他一边游历一边写生地去了山东、南京、浙江然后抵达皖南。中国南方得天独厚的温润空气、灵秀山水与葱郁草木,自古孕育出无数伟大的艺术家,亦同样深深攫取了这个北方人的目光与情思,触动了洪凌内心蛰伏已久的山水梦。「我觉得自己对自然的高度关注是与生俱来的。我第一次感到特别激动,是面对这样的自然。每个人心中总有些自己不知道、隐蔽的部分,慢慢地会显现出来,当我意识到自己一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山水之间时,就知道自己的灵魂是属于山水的。」此时,一种希冀能常驻南方创作的企盼已在心中萌芽。然而,面对这片毓秀的自然风光,运用自己熟稔的西方风景写生方式却让洪凌觉得力有未逮,无法充分捕捉到瑰丽山水的魂与势。此时,十多岁时学过水墨画的经验在内心重新翻腾,让他决定一点一点的放掉西方油画的创作思维,而自中国传统绘画中寻觅对于自然的观察方式。
寻踪|布面油画|180×180cm|2016
灵感,就是心源通了
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那时的艺坛, 85新潮、后89等中国当代美术潮流正风起云涌,而洪凌却在此刻选择转身,往过去的中国迈进。「我总觉得不太适应这个时代,因为人们都在追求新东西,我却回头去找旧东西;那时的中国画被认为是封建的、程序化的、死了的艺术,大家都抛弃这些而改走新路。」在1987年自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习班毕业,洪凌即获聘留校任教直至去年才退休。而一个在北京生长、教画的艺术家,却因着心性向往自然的呼唤,更在1991年于黄山的新安江畔盖了一个工作室,从此不远千里在北京与黄山两地往返20余年。起初,他在旁人眼中是个异类,寻索东西融合的创作观念更不被认同,因为大家认为中国山水画自千百年发展已自成一套系统,一个油画艺术家要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就像不会游泳的人直接跳进水里,肯定会被指责的。」洪凌也坦言,当时对中国绘画和山水还没有深入的认识,一开始把所谓的中国风格套入创作也呈现偏向表面的、形式的表现,但经过不断尝试、碰撞,洪凌逐渐掌握到中国画与油画之间融会发展的途径,在混沌之间理出明晰的法则。「我在过去的确受到非议,自己也曾怀疑、彷徨过,但我能一路走过来的重要原因在于画室就在黄山这里,因为造化会告诉我,它能直通人心,并释放出更多能量。」画山水需要接地气,而不单是抱以怀古的情怀。洪凌亲身浸淫在丰润的南方,走进山水看到古人过往的足迹,感受他们是如何和自然一起呼吸、生活而达到相处共存的默契,读出潜藏于自然之中的生命信息。
洪凌画室一景。
因此,洪凌虽以油画创作,却运用中国山水绘画所信奉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观察眼前一切;面对自然,最重要的是心的体会。「师造化,就是把一个人放在自然里面,去呼吸、接收弥漫在周围造化的智慧。所以,中国的文化讲求从草木见精神,有很多智慧也是从水的流动、树的生长所体会的。这是个大课题,需要长久地甚至付出一生去实践。」造化能养育人心、打动人心乃至于发人深省,这同样也是艺术所追求的境界。「面对造化,就是不断地提取、感受、研究和体会,这种过程也历练和丰富了自我的内心。」每个人也必须要读懂自己、看待自己的不同,自内心发掘出来。「所谓灵感来了,就是心源通了。」
追求开阔心象的展现
而1991年完成的《寒雪》在洪凌看来,是融合东西艺术创作历程的里程碑。「当我完成时,眼泪都快流下来了。因为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中国传统、两宋山水接通了;我得到一种肃穆感,并知道这确实是一条可以发展的路。这件作品具有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又呈现出油画的斑驳与厚度。」将东西方艺术的优点合而为一是洪凌追求的目标,而这幅作品也获得中国油画年展优秀作品奖的肯定。西方油画呈现的真实、细腻和丰厚质感,中国山水画观察和体会自然的温润目光,洪凌在此两条看似迥然的脉络中另辟蹊径,并一路走到现在。因此,洪凌虽以油画创作,却运用中国山水绘画所信奉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观察眼前一切;面对自然,最重要的是心的体会。「师造化,就是把一个人放在自然里面,去呼吸、接收弥漫在周围造化的智慧。所以,中国的文化讲求从草木见精神,有很多智慧也是从水的流动、树的生长所体会的。这是个大课题,需要长久地甚至付出一生去实践。」造化能养育人心、打动人心乃至于发人深省,这同样也是艺术所追求的境界。「面对造化,就是不断地提取、感受、研究和体会,这种过程也历练和丰富了自我的内心。」每个人也必须要读懂自己、看待自己的不同,自内心发掘出来。「所谓灵感来了,就是心源通了。」
寒雪|布面油画|180×190cm|1991,《寒雪》为其融会东西艺术之里程碑作品。
洪凌描绘的四时风华向来为人著称,万物于春夏初生的翠嫩、秋冬萧瑟的森冷,季节的流变传达出生命状态的万千面貌。然而,洪凌则表示往后描绘四季的差异会越来越少,而将更强调山石花木本身发散的生命气息与内蕴精神。其转变就如同早期画面中可见的点景人物、禽鸟和房舍,到现今已经被他屏除,因为洪凌认为这种小情趣会削弱表现自然大灵魂的气势;当画面除却小情小趣就能升华至更高境界。另外,在用色方面,亦从早期各彩缤纷转变到注重整体整合,「这是一种过滤的过程。因为我的创作不是对景写生,不是物象的再现,所以能在心中的构图进行筛减,就是中国人说的心象。」去芜存菁,纯然彰显山水之间蕴含的精神与灵魂。而洪凌的笔墨力道刚柔并济、理性与感性并存,可以深沉到渗入岩层之下汲取营养,也能纤巧地表现弥漫在大气的薄透云雾;天地苍茫的劲道、草木华滋的柔美,殊异的自然状态皆在洪凌心中化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意象山水。
洪凌于画室之中。
黄山景致奇绝而充满仙气,环绕周围的齐云山秀丽、九华山雄伟亦受传唱。丰饶的皖南文化之于洪凌是一块供给心灵养分的腹地,然而,他的视野并不拘于皖南。对洪凌来说,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概念,山水实则无所不在,从不局限于一座小山或一方乡土。在中国山水的哲学精神中,一山一树、一草一石都是具体的生命、勃勃的生机,透过内观能连结成万千大山而形成宏大的生命意象,是跨越地域,南北贯通、东西相接的。因此,洪凌以中国为核心,行万里路到世界各地游历,亲临地球上各种大山大水,并将之广纳入自己的胸怀,将中国的山水课题做得更为辽阔。
安徽齐云山正如其名,云雾缭绕之景意境幽远。
用生命和山水涵养的创作
而洪凌的艺术风貌之所以如此浑厚,除了来自于他对揉合东西艺术的心领神会、取于自然给予心灵的养分,另一方面则得力于他充实的生活内容。洪凌认为做艺术家仍需以生活质量优先,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会是个好画家;不然心里不灵不通、没有意思,在创作上也无法产生火花。所以,他享受吃美食、亲掌厨、品好茶、饮佳酿、收古董与好友高谈阔论等种种生活乐趣。
洪庐景致风雅,皆出于洪凌之巧思。
肇建于1991年的「洪庐」则是洪凌最大规模的艺术创作。落成之际,是一幢红砖建造的洋式建筑,反映出洪凌最初心中所怀的西方创作思维。原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毫无概念的洪凌,到了山多地少的皖南地区,举目所见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瘦俏玲珑,也让他慢慢喜欢上这种契合在地环境的传统老宅;在绘画之余,洪凌的另一项创作则是造园。因而,原先为尖塔拱窗的西式工作室,也随着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日益深刻而被徽派园林建筑所裹覆。如今的洪庐已是典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格局,由马头墙、虎头瓦、冬瓜梁为主体建构,洞门漏窗相互掩映,游廊水榭穿梭其间,而太湖石、黄山松、青梅树错置于内,长年搜集的各式古代对象则融合于建筑结构之中,让每位造访洪庐的访客无不见识到步移景异之趣;灵秀有致的园林草木扶疏,呈现出洪庐主人风雅的生活美学品味以及对大自然的微观再现。而洪凌也将设计建筑与园林的经验,对空间结构所生的新理解与巧妙,转化到平面绘画的布局韵律,将生活与创作予以贯通。正如洪庐里积长的斑斑苔点,那是经过多少年的黄山水气润泽而生;创作亦然,同样要用生命和山水滋养,才能画出山水的灵气,从外部肌理到内部所呈现的生命状态。「我能在生命力最旺盛的30年得以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扑到自然里面提取自己的心性,进行一番畅快的表达,这一生就足矣。」洪凌寄情山水、素朴归真,由天地运行的秩序中见到原初的野趣,反映在画面当中那种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是他对万物的体察、生命的礼赞以及文化的领悟。「一张画就是用一段生命、经历和心血慢慢熬出来的。」洪凌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