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千萬不要把山海經、二十四節氣、敦煌壁畫、楚辭幻影捏成這樣 | 象外報道
2016-12-15
(來源:象外 文 / 小白)
有時候董琳說話慢悠悠的,“哎,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停下來,笑嘻嘻的。
可說到干活時不是,她來了勁兒,“接下來要做一件大作品,我都想好了,那天晚上想完了我都興奮得睡不著覺,也是陶瓷,我就和它死磕了。”董琳才從待了三個月的景德鎮回來一個星期,已經計劃著年後天暖和了就去干活兒。
“干活兒”,董琳這麼說,“我也不定義自己是藝術家,就是個藝術工作者,跟記者、醫生、護士一樣,要干活兒的。”她又說一遍:“只是不需要上班,但仍然需要干活兒。”
董琳不擅長敘述,某種程度上,她的語句都藏在了陶瓷裡。所以,先看圖。
《山林梵音》局部,原作信息:8m×1m×80cm,瓷,2015
《山林梵音》局部
《山林梵音》局部
《山林梵音》局部
“《山林梵音》創作靈感來源於敦煌壁畫,追求寧靜深邃的作品氣氛,從而表達自我對傳統的尊重和理想。選擇宗教題材是因為曾讀到過豐子愷先生對藝術的理解,他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與宗教像接近,藝術家看見花笑,聽見鳥語,舉杯邀明月,開門迎白雲,能把自然當作人看,能化無情為有情,這便是”物我一體”的境界。”
《山林梵音》是董琳嚴格意義上的第一件創作,這距她開始學畫已經過了17年。7歲開始拿毛筆畫畫,董琳看的第一本畫冊是媽媽撿回來的林風眠,“非常喜歡,”她說,“那會兒只覺得好看。”可能就是這一點點的好看,讓她親近傳統,在中央美術學院讀大學時,董琳開始喜歡霍去病墓的石雕,喜歡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喜歡敦煌壁畫,她說:“大氣,有勁兒。”我想,這兩個詞也恰好用來形容董琳。
做陶瓷不是因為做得好,而是因為做得不好,本科上陶瓷課,父親生病住院,董琳陪床一個月,結課時做的東西破的破、碎的碎,老師說“你這活兒太糙了”,在她心裡,這事兒好像總是個遺憾。本科畢業前,她一個人跑到景德鎮,創作了《山林梵音》,山、動物、人物的靈感都來自敦煌壁畫,董琳把它們“拿來”,用自己的手重新塑造,它們仿佛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裡,有著典雅又活潑潑的氣息。
《山林梵音》局部,和麥積山的《狩獵圖》還有取材自敦煌壁畫的《九色鹿》神似又有自己的味道。
取材自敦煌壁畫的《九色鹿》片段,山中的動物
《狩獵圖》局部,麥積山,陸鴻年、戴澤臨摹,1953。
陸鴻年先生(1919.9—1989.10)1936年畢業於私立輔仁大學美術系並留校,1939年師從黃賓虹攻山水,曾臨摹過多處壁畫。
董琳喜歡陶瓷,“這種材料直接成型,”她的勁頭又上來了,“我不喜歡翻製,磨磨唧唧。”
董琳是個實干家,所有的作品都親手捏,在景德鎮,董琳說自己“沒個樣子”,騎著輛電動車,羽絨服一穿一個星期,還有雙迷彩棉鞋。“沒法兒見人”,但好處是不會被坑,景德鎮有大批的外來者燒窯、買釉,本地人、學生、外國藝術家、來玩玩的遊客……不同人不同價。
《幻境》局部,原作信息:6m×1.5m×80cm,瓷, 2015
《幻境》局部
《幻境》局部
《幻境》局部
“《幻境》立足於中國本土的審美傳統,從《山海經》的神話傳說與漢唐雕塑以及個人的想象找到藝術源泉,用陶瓷表現《山海經》記載的神獸、仙草,塑造出空靈詭異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
《幻境》中的神獸
《幻境》中的神獸
《幻境》中的神獸
《幻境》中的人物
《幻境》中的人物
《幻境》中的神獸
她剛到景德鎮的時候還不懂這些,在離窯很遠的地方捏東西,早晨,板子上墊著海綿打一輛摩的,小心地端著去裝窯,好不容易快到了,離窯口只剩一米的距離,“啪嘰,碎了”。兩年下來,董琳已經越來越懂行了,租了張桌子,就在燒窯的地方做。在三次聊天中,她都說到,“沒有工作室呀,我只有一張桌子”,她想要一個自己的工作室,可還無法獨立承擔這筆開銷,但我想這句話也有董琳的小驕傲:即便只有一張桌子,也能做出想要的。
在董琳眼裡,陶瓷有點神秘,同樣的釉,不同的人做,最後完全不同,這意味著陶瓷這個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於是,碎裂或是殘次的情況十分常見,但董琳做的東西損毀率很低,“可能,還是和陶瓷有點緣分,燒窯的師傅也這麼說。”
《忘歸》,1.5mx1mx3cm,陶瓷、皮毛,2016
《忘歸》局部
“《忘歸》這件作品取材於楚辭《九歌·山鬼》,敘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與心上人幽會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來的情節。“忘歸”一詞兩次出現於文中,即“憺忘歸”“悵忘歸”,都是表達該詩的主角與思念對象的情感聯系,我希望通過對奇異花草、瑞獸靈猿的刻畫,展現一種“人神合一”的意境,讓人起仙俗同樂、流連忘返的意趣。”
《瑞獸》系列,瓷,2016
《小雪》,51cmx51cmx54cm,陶瓷、綜合材料,2016
《寒露》,41cmx41cmx29cm,陶瓷、綜合材料,2016
《驚蜇》,48cmx48cmx54cm,陶瓷、綜合材料,2016
董琳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在不斷生長,她借用2000多年前漢朝先民使用的占景盤樣式,用不同顏色的釉彩,來表現中國的24節氣,比如這次的六件占景盤系列作品《處暑》、《谷雨》、《寒露》、《驚蟄》、《秋分》、《小雪》。
《24孝圖》系列
《二十四孝圖》系列作品,取材於中國古代經典民間故事。董琳用她的方式創作出一套董琳版的24孝圖,捏出的陶瓷人物被放置在特製的鏡面上,觀眾去看這些作品的時候,一方面會思考這其中講訴的孝子故事,同時會在鏡中看到自己,審視自身。
《水滸英雄》局部
“當我看到中國傳統藝術{包括民間藝術},如畫像磚、壁畫、泥人、陶俑、剪紙、磚雕、皮影、湘繡、石窟塑像、文人畫等等,我都非常感興趣,並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意識。要讓我的作品有生命力,內在的營養必須充足才行。古人怎麼做藝術我就怎麼做,只不過我是90後。”
董琳還在讀研究生,她說自己才開始進入創作,還在想藝術是什麼,“有時候是說不清的,這種東西大概連接著宇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