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千万不要把山海经、二十四节气、敦煌壁画、楚辞幻影捏成这样 | 象外报道

2016-12-15

(来源:象外  文 / 小白)


有时候董琳说话慢悠悠的,“哎,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停下来,笑嘻嘻的。


可说到干活时不是,她来了劲儿,“接下来要做一件大作品,我都想好了,那天晚上想完了我都兴奋得睡不着觉,也是陶瓷,我就和它死磕了。”董琳才从待了三个月的景德镇回来一个星期,已经计划着年后天暖和了就去干活儿。


“干活儿”,董琳这么说,“我也不定义自己是艺术家,就是个艺术工作者,跟记者、医生、护士一样,要干活儿的。”她又说一遍:“只是不需要上班,但仍然需要干活儿。”


董琳不擅长叙述,某种程度上,她的语句都藏在了陶瓷里。所以,先看图。


640-1.jpeg

《山林梵音》局部,原作信息:8m×1m×80cm,瓷,2015


640-2.jpeg

《山林梵音》局部


640-3.jpeg

《山林梵音》局部


640-4.jpeg

《山林梵音》局部

“《山林梵音》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追求宁静深邃的作品气氛,从而表达自我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想。选择宗教题材是因为曾读到过丰子恺先生对艺术的理解,他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与宗教像接近,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


《山林梵音》是董琳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件创作,这距她开始学画已经过了17年。7岁开始拿毛笔画画,董琳看的第一本画册是妈妈捡回来的林风眠,“非常喜欢,”她说,“那会儿只觉得好看。”可能就是这一点点的好看,让她亲近传统,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大学时,董琳开始喜欢霍去病墓的石雕,喜欢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喜欢敦煌壁画,她说:“大气,有劲儿。”我想,这两个词也恰好用来形容董琳。


做陶瓷不是因为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不好,本科上陶瓷课,父亲生病住院,董琳陪床一个月,结课时做的东西破的破、碎的碎,老师说“你这活儿太糙了”,在她心里,这事儿好像总是个遗憾。本科毕业前,她一个人跑到景德镇,创作了《山林梵音》,山、动物、人物的灵感都来自敦煌壁画,董琳把它们“拿来”,用自己的手重新塑造,它们仿佛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里,有着典雅又活泼泼的气息。


640-5.jpeg

《山林梵音》局部,和麦积山的《狩猎图》还有取材自敦煌壁画的《九色鹿》神似又有自己的味道。


640.gif

取材自敦煌壁画的《九色鹿》片段,山中的动物


640-6.jpeg

《狩猎图》局部,麦积山,陆鸿年、戴泽临摹,1953。

陆鸿年先生(1919.9—1989.10)1936年毕业于私立辅仁大学美术系并留校,1939年师从黄宾虹攻山水,曾临摹过多处壁画。


董琳喜欢陶瓷,“这种材料直接成型,”她的劲头又上来了,“我不喜欢翻制,磨磨唧唧。”


董琳是个实干家,所有的作品都亲手捏,在景德镇,董琳说自己“没个样子”,骑着辆电动车,羽绒服一穿一个星期,还有双迷彩棉鞋。“没法儿见人”,但好处是不会被坑,景德镇有大批的外来者烧窑、买釉,本地人、学生、外国艺术家、来玩玩的游客……不同人不同价。


640-7.jpeg

《幻境》局部,原作信息:6m×1.5m×80cm,瓷, 2015


640-8.jpeg

《幻境》局部


640-9.jpeg

《幻境》局部


640-10.jpeg

《幻境》局部


“《幻境》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审美传统,从《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与汉唐雕塑以及个人的想象找到艺术源泉,用陶瓷表现《山海经》记载的神兽、仙草,塑造出空灵诡异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640-11.jpeg

《幻境》中的神兽


640-12.jpeg

《幻境》中的神兽


640-13.jpeg

《幻境》中的神兽


640-14.jpeg

《幻境》中的人物


640-15.jpeg

《幻境》中的人物


640-16.jpeg

《幻境》中的神兽


她刚到景德镇的时候还不懂这些,在离窑很远的地方捏东西,早晨,板子上垫着海绵打一辆摩的,小心地端着去装窑,好不容易快到了,离窑口只剩一米的距离,“啪叽,碎了”。两年下来,董琳已经越来越懂行了,租了张桌子,就在烧窑的地方做。在三次聊天中,她都说到,“没有工作室呀,我只有一张桌子”,她想要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可还无法独立承担这笔开销,但我想这句话也有董琳的小骄傲:即便只有一张桌子,也能做出想要的。



在董琳眼里,陶瓷有点神秘,同样的釉,不同的人做,最后完全不同,这意味着陶瓷这个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于是,碎裂或是残次的情况十分常见,但董琳做的东西损毁率很低,“可能,还是和陶瓷有点缘分,烧窑的师傅也这么说。”



640-17.jpeg

《忘归》,1.5mx1mx3cm,陶瓷、皮毛,2016


640-18.jpeg

640-19.jpeg

《忘归》局部

“《忘归》这件作品取材于楚辞《九歌·山鬼》,叙述的是一位多情的山鬼在山中与心上人幽会以及再次等待心上人而心上人未来的情节。“忘归”一词两次出现于文中,即“憺忘归”“怅忘归”,都是表达该诗的主角与思念对象的情感联系,我希望通过对奇异花草、瑞兽灵猿的刻画,展现一种“人神合一”的意境,让人起仙俗同乐、流连忘返的意趣。”


640-20.jpeg

640-21.jpeg

640-22.jpeg

《瑞兽》系列,瓷,2016


640-23.jpeg

《小雪》,51cmx51cmx54cm,陶瓷、综合材料,2016


640-24.jpeg

《寒露》,41cmx41cmx29cm,陶瓷、综合材料,2016


640-25.jpeg

《惊蜇》,48cmx48cmx54cm,陶瓷、综合材料,2016

董琳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在不断生长,她借用2000多年前汉朝先民使用的占景盘样式,用不同颜色的釉彩,来表现中国的24节气,比如这次的六件占景盘系列作品《处暑》、《谷雨》、《寒露》、《惊蛰》、《秋分》、《小雪》。


640.jpeg

640-1.jpeg

《24孝图》系列

《二十四孝图》系列作品,取材于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董琳用她的方式创作出一套董琳版的24孝图,捏出的陶瓷人物被放置在特制的镜面上,观众去看这些作品的时候,一方面会思考这其中讲诉的孝子故事,同时会在镜中看到自己,审视自身。


640-2.jpeg

640-3.jpeg

640-4.jpeg

《水浒英雄》局部

“当我看到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民间艺术},如画像砖、壁画、泥人、陶俑、剪纸、砖雕、皮影、湘绣、石窟塑像、文人画等等,我都非常感兴趣,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意识。要让我的作品有生命力,内在的营养必须充足才行。古人怎么做艺术我就怎么做,只不过我是90后。”


董琳还在读研究生,她说自己才开始进入创作,还在想艺术是什么,“有时候是说不清的,这种东西大概连接着宇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