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 - 中国虚色绘画展

2019.07.20 - 08.18

索卡艺术.北京

面纱 - 中国虚色绘画展 

策展人:夏可君博士

参展艺术家:邱世华,桑火尧,刘国夫,熊薇,徐红明,冯杰 


      在一个数字技术复制时代,作品甚至都被取消的时代,绘画有何存在的理由? 本次“中国虚色绘画展”,既是接续从2012年就已开始的“虚薄艺术”(Infra-mince Art)的当代学术理念,也是继续拓展“中国虚色美学”(Chinese Infra-color Aesthetics),面对时代的转折点,更为彻底面对上述的挑战,以 “面纱”(Veil)的新感知,以几位代表艺术家的新作,再次给出直接的回应。 “面纱”是美灵晕显现的最佳方式,如同本雅明思考歌德《亲和力》的美学时所言:“美既非面纱也非对象, 而是面纱中的对象。”此面纱中的对象,就是我们本次展览需要讨论的神秘之物,它贯穿古今,也融合中西, 但它既非西方普遍性抽象的无物,也非中国传统相似性的意象,而是与这个时代的虚拟技术相关,但又具有朦胧诗意,吸纳自然的生长性,生成为不断虚化着的“余象”,这既是绘画自身的剩余简化,也是颜色看似单色实际乃是浑色中的盈余,这就既不同于西方抽象语言的生成逻辑也不同于韩国单色画的东方性限度,却对绘画的颜色与生成方式给出了新的理解与表现。 


       虚色并非仅仅是物质材料的色感,尽管无论是矿物质还是水墨材质的特殊性,其细薄感与吸纳性会触发新的色觉,但必须赋予概念的转化,因此中国虚色美学总是具有水墨自身的薄透与轻盈,让颜料与色彩融入到材质本色之中,让基底与平面合热二为一,但其中已经有着根本的转化。这在邱世华的白色绘画中最为明显,看似什么都没有的空无性概念绘画,但其实隐含着大千世界,并且每次在不同的光线中,其显现的图像都有所不同。 虚色也并非是色觉,尽管无论是红色还是白色,抑或黑色,并必须走向颜色之外的深度感知。在刘国夫的蓝色与黛色上,半透明的每一道笔触在几十遍时间性的叠加后让色层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冯杰的自然风景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氛,徐红明红色的气化与流动伸缩感,看似中国色的某种文化符号,就如同所谓的中国黑或中国白,但其实并不落入已有的俗套与现存化,而是在层层叠印中,形成诗意的叠韵,这也在桑火尧的绢本作品上,色彩的诗意与混沌中的生长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虚色之为颜色,并非血气之色,尽管带有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气息,但吸纳了浑然天地的气息,有着大地的深渊感与天空的深度,有着自然“元素性”的生长性。我们在刘国夫、桑火尧,徐红明和冯杰的绘画上,看到了自然的元素性在无尽弥漫的生长性,以此去消化现代性个体生命的血气乃至于各种虚无主义的情绪,使之展现为浑色的内在能量,一种默化万物的潜力,一种消化个体无常脆弱感的静谧力量在画面中无尽生长。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就在颜⾊的感知上,让虚色走向一种浑然的深度,走向一种单纯的诗意,形成一层诗意的面纱,但这层面纱,也有着虚化的厚度,既是因为时间性的赋予,画家们画的每一幅画都付出了无数的时间, 在画面上形成了某种虚厚的包浆,这时间性的赋予,这种含蓄与深沉的气质,在于它充分接纳了时间性以及诗意的隽永。本次索卡艺术的展览作品所具有的绘画品质,让中国绘画走向绝对,此面纱之美乃是一种深层虚厚感知的触发,这些作品让我们重新感知到绘画的秘密与诗意的愉悦,在无比的切近与无限的远离之间,绘画的魅力油然而生,这是中国式虚色绘画走向世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