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词语是?

2023.10.28 - 11.25

世界的词语是?旨在与我们的共同未来对话。展览呈现四位居于伦敦的艺术家创作的雕塑、绘画和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将神话与民间传说交织在一起,为反思人类本性、进化史和乌托邦欲望等普遍主题提供了开放性的语境。

 

展览标题来源于美国作家和政治活动家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Le Guin)在1971年为反思越南战争所创作的科幻小说《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这部中篇小说荣获雨果奖,讲述了在遥远的、森林茂密的外星球上,一群原本爱好和平的原住民(Athsheans),为捍卫家园免受贪婪的人类殖民者占领,最终采用暴力反抗。这个故事反映了不断演变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并谴责掠夺自然资源的行径。

 

人们常常围绕科技创新展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在这样的遐想中,新技术将引导创意和资源民主化的发展。然而,当前不少经济体围绕冲突和国防进行结构性调整的趋势日渐增长,原本可能流向教育、文化保育、医疗保健和其他领域的资源被重新分配。技术进步的叙事通常集中表现于英雄主义的征服和从悲剧中生存的相关主题。勒古恩在1986年发表题为《虚构的背袋理论》一文,将人类的起源从“人征服地球、太空、外星人、死亡、未来和末日”的观点重新定义为“将技术和科学视为文化的载体,而不是统治的武器”。这种修正主义的历史观为探讨知识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玛丽莲·斯特拉森(Marilyn Strathern)、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和罗安清(Anna Tsing)等新一代哲学家的创作奠基。

 

我们如何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应对不断加剧的社会和生态危机?展览中的艺术家聚焦于我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我们如何与动物和机器等其他实体互动等题旨,探讨了人类—非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形式。蔡秀青(Xiu Ching Tsay)借鉴文化人类学、植物学和物理法则,使用艺术家本人描述的 “通过生态系统多样流动方式绘制的自动生成图像”,探索了多物种生态网络的转变以及人类通信技术的演化。罗莎琳德·豪德尔(Rosalind Howdle)藉由描绘自然界生命起源中割裂和重组的过程,呈现显微镜般细致万千的视角。豪德尔变幻莫测的构图似乎在暗示某种人类不可知的处于植物和动物临界点的混合形态,展现了生物演化中的不同阶段:起源、繁殖和自我修复。

 

阿莉雅·哈塔(Alya Hatta)作品中怪诞、熟悉且充满幻想的形态极具个人色彩。她自传式的作品挖掘了日常材料的表现力: 将从马来西亚和伦敦东街市等当地社区收集的旧衣物、自行车链条和珍珠重新混合组装,捕捉处于离散中的族群状态。汤米·卡梅尔诺(Tommy Camerno)则通过挪用吊灯和神秘公共雕像的轮廓,叠加图案、直觉性的笔触和色彩,试图为意识、体验与外部世界构建联结。他将建筑中的装饰结构视为戏剧性的象征,探索了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边界,展开关于欲望、亲密和关注的叙事。

 

如置身深水探索,该展览围绕地球、与地球共存展开万物间伴生关系的思考,作品中兼具挑衅、欢愉与深意的回应,从不同视角描绘了世界开敞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