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北京索卡的新经营样态:从画廊边界看北京798艺术区的变动 | 典藏 - 今艺术&投资
2018-11-05
(来源:典藏 - 今艺术&投资 2018年11月号 文 / 万永婷)
索卡艺术创办人萧富元(左)与「二马三石」设计师冯磊(右),两人合作于北京索卡艺术空间,推出艺术结合设计家具的全新概念空间
索卡艺术是台湾最早有系统经营亚洲当代艺术的画廊,1992年成立于台南,2001年成立北京索卡艺术空间,对中国经典油画做了大量的研究、整理及收藏工作。 2010年,北京索卡艺术空间搬迁至798艺术区,主要经营亚洲当代优秀艺术家作品,以一千平米的包浩斯空间建筑,致力为公众呈现更为精彩的艺术展览。
2018年,北京索卡艺术空间进行内部改造,与家居设计师合作,打造出别样的展示空间。 以下为索卡创办人萧富元(以下简称萧),与《典藏今艺术&投资》(以下简称典)读者分享索卡艺术的新经营样态。
北京索卡艺术于798艺术区的空间
典:今年以来,北京798艺术区有许多艺廊都进行了改造,多数不是增设营业项目,就是调整了空间的尺寸,与众不同的,索卡艺术空间将空间一分为二,前半部维持白盒子的形式,后半部与设计师合作,打造成跃层式的居家展示空间, 为什么会想做这样的改动?
萧:北京索卡艺术空间于2010年落于现址,空间的装修风格也是依照当时的氛围,这八年来,艺术市场也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艺术投资,现在开始转变成艺术消费。 现在很多人买画是为了家装,不像以前买回来就放进仓库。 北京索卡是两个大的美术馆型空间,有些客人无法想象画作挂在家中的样貌,所以我想营造一个像是「家」的空间,比如书房、卧室、客厅和儿童房,当藏家喜欢一件作品,我们可以将作品挂在那个空间里,藏家就容易仿真它挂在家里的情况, 进一步就能够确定他的消费意象,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是,因为北京索卡的空间很大,有一千平米,很多艺术家会觉得要在这么大的空间办个展,需要准备两年的时间。 但现实情况来说,艺术家两年不卖作品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艺术家要生活,创作也需要费用。 所以产生一个状况,在这两年累积作品的过程中,藏家在办展前就私下把最好的作品挑走了,那么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展览不能完全呈现艺术家的水平,其次,很多藏家在展览时表示作品他都看过了,我们无法有好的销售。 与其这样,不如将空间切半,艺术家只需要一年做准备。
对艺术家来说,一年没有卖画或许也还可以,或者我们先买他一、两张好的作品,艺术家就可以安心地创作,不会想着私下卖画的事,我们的展览也能够完整的呈现艺术家的水平。
此刻正于北京索卡艺术空间举办的毛旭辉个展「我只是热爱」
典:空间的分隔确实消弭了体量的问题,但这些年索卡也举办了许多联展,现在将空间分隔了,是不是将来联展的情况就会减少很多?
萧:联展本身是一种挑战,我以往喜欢做一些具有冲突性、趣味性的联展,但在实行上的困难度很高,尤其是艺术家之间的协调,容易顾此失彼。 组织联展特别不容易,需要好的策展人。 以往每年我们就两个联展、五个个展,每次联展有4至5位艺术家。 明年我们计划将联展变得更有趣,跳脱以往严肃的学术性,让展览变得更好玩,这是其一。 其二,类似美术馆的空间总有高处不胜寒的气质,对于一些更接地气的作品,反而不如在家居空间中展示来得亲切,我们计划将来在举办大型展览时,将素描、手稿或是比较小的作品放在家居空间中,不只是同时照顾了两个空间,也彰显了作品的特性。
典:所以通过空间的改造,展览的方向也会有所改变?
萧:国内已经成立太多的美术馆,很多展览就留给美术馆办吧! 我们还是会有一部分学术展,继续跟指针性的老师合作,但是另外一部分,应对艺术消费的趋势,我希望有些展览是能够让一般民众走进来,能够欣赏并喜欢艺术。 将来索卡希望更多一些比较亲切、活泼、多样化的展览,在形式上也会有一些调整。 索卡不跟随大流,即便70到80%的同行都在做极简抽象,我们也会走自己的路。 索卡能够经营到今天,是因为我一直秉持着「对收藏家负责」的原则,我的第一个客户到今天还在向我买画。 我不在乎别人说我的手法不够当代,我只在乎索卡的明天比今天更好,让跟随我们的人永远不会失望。
洪凌画作与设计家具一起的现场实际氛围,走访索卡即可深刻感受。
典:您在决定将空间进行切割之后,是怎么找到现在合作的设计师? 为什么想与她合作? 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合作方式? 为什么与设计师合作而不与大品牌合作? 这位设计师的作品为什么适合索卡?
萧:我们是在设计展上偶然结识了设计师冯磊,她非常优秀,之前在一个世界名牌当设计师,后来自创了品牌「二马三石」。 我们认为跟她的结合非常契合,其实好的设计师也是一个艺术家,她能够把我对空间规划的理想呈现出来。 我喜欢做没有人尝试过的事,我们是第一家到中国大陆的艺廊、第一家做日本韩国、第一家做东南亚、也是第一家做中国大陆的,我觉得开创比跟随有趣。 所以既然目前还没有画廊跟设计师家具品牌结合,而且这个设计师的作品我特别喜欢,我就入股了这个品牌,跟设计师一起包装来做我们的新空间。
我觉得大品牌手工的成分比较少,一般都是固定样式,然后交给工厂大批量生产。 我喜欢设计师品牌,他们带有订制的概念,有自己的看法、与众不同,就像艺术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与众不同。 冯磊的风格是新中式的,她的思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典家具,但是她的线条与色彩又很当代。 索卡也是把握东方元素与当代的融合,这是我们一致的追求。 一如展览的更迭,「二马三石」也会定期更新他们的展示。
除了与「二马三石」的合作,索卡现在也与位于北京半岛酒店的一个高级艺术衍生品品牌合作,我希望让艺术走入家庭,而这不是单靠画廊的力量就能够达成的。 当然在那边做的展览跟在索卡做的是分开的,那边的展览会是比较年轻、价位不高,差不多在10万人民币以下的作品。 另一部分,比如我们发掘的刚出来的年轻艺术家,可以先在他们的空间试一试。
以往到画廊只能想象作品在居家空间的模样, 而今到索卡, 不再只有想象。
典:多年来您一直都在开拓新市场、求新求变,请问您在做这些尝试的时候,如何做这些挑战性决策的判断?
萧:我是学经济的,以前做金融,我只是喜欢艺术才会做这个行业。 学金融有一个好处,就是懂得景气循环的分析,每次我转移、开拓新市场,就是看到当地的泡沫。 目前我考虑的范围是整个亚洲,毕竟我的野心和能力还不足以跨足全世界,我就在亚洲范围内拓展,例如目前我就认为东南亚艺术是一个可以发展的项目。 除了对经济发展的眼光之外,就是对艺术品的敏感度,我秉持着对收藏家负责的态度:「索卡是一家让收藏家能赚钱的画廊」。 这一点是我做决策很重要的依据。
画廊空间里的二马三石
典:您今年调整了北京索卡的空间、展览模式和未来的经营情况,相应的,是否会对索卡台北、台南做类似的调整? 或是您长时间关注东南亚,是否有可能往东南亚开设新的据点?
萧:目前索卡台北和台南空间不像北京这么大,同时我们每一个空间的经营方向也不尽相同,没有调整他们展示空间的条件和必要,并且这几年我将台湾的事业交给儿子萧博中打理,他做得很好,我就不过多的干涉,还是将重心放在中国大陆。 至于去东南亚设点,我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我认为创业必须亲力亲为,就是本身要能够到那个地方,你才能够把那个地方做好。 就像当年从台湾过来中国大陆那时,我没有多余的心力,就把台北收掉,专心的来北京,我不喜欢就开一个空间,然后请经理人管理。 就像做东南亚,很多人都是找策展人,让他去运作,但是我亲自去了每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东南亚国家我都走遍了,我一家一家的去找,把他们找来做展览。 如果要做一件事情,自己要亲身去做,是一种责任感。 所以目前我能力有限,我就只能做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