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與情感之間
2012.04.14 - 05.27
索卡藝術.北京
在色彩與情感之間《淺絳系列》
文/李雪萍
在中國傳統藝術嚮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純綷以形式美為創作主軸的抽象藝術,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引導地位。中國抽象繪畫的發展,從八零年代強調回歸形式主體的自主獨立性,致力於將本土的視覺語言抽象化,到現今“後抽象”時代試圖跳脫媒材、形式、技巧的限製,著重回歸傳統及藝術家個人創作體系的建構,中國藝術家在東西文化的相互沖擊影響下,開創出獨特鮮明的當代抽象藝術風格。
放眼中國的藝術界,利用抽象的形式與語言作為個人創作的表達,王易罡可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三十年的創作歷程,王易罡從西方抽象立體主義出發,走過了具象波普圖像式的挪用與並置,再逐步返回抽象表現的藝術語言,進入與中國傳統山水圖式的對話。在不同的創作階段,王易罡不斷地尋求自我挑戰與突破,表現出藝術家繪畫風格的多元與創新。
經歷了十年《微露主義》(2002-2003)、《這不是中國山水》(2007)、《美國製造》(2007-2008)等系列,王易罡遊刃於抽象與具象之間,運用文化圖像與符號作為創作的主要媒材。在2010年《淺絳系列》之後,抽象的形式重新成為作品的主要視覺語言。做為中國最早從事抽象創作的藝術家之一,王易罡對抽象是情有獨鍾,從九零年代中期,就著手繪製大量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運用強烈的色彩與狂野的筆觸,表達個人濃厚的情感及對形式探索的熱情,呈現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的抽象感性世界。然而,近期創作的《淺絳系列》不同於早期那種純粹式地抒情抽象,在色彩的層層疊疊與個人情感表達之間,王易罡加入了中國文人畫的美學傳統;一方面借助西方抽象表現藝術的語言;一方面努力探索本土的文化和藝術精神,企圖尋找與中國文化脈絡的接軌。在2012《淺絳系列》新作,王易罡逐漸脫離早期受到“政治波普”和“艷俗藝術”影響的創作思路,作品在主題與風格上都呈現極為純粹的獨立個人風貌。
《淺絳系列》在風格上是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整體的構圖以抽象為主,在隱約的底蘊之間,藝術家用筆墨畫出具像的中國山水及文字符號;淺絳山水的圖式被抽象的形式所覆蓋,形成一種獨特的抽象山水風格。整組系列在架構上表現出令人震撼的視覺張力,濃厚涂抹的油彩與清淡的水墨勾勒,構成粗狂與柔和的強烈對比,藝術家試圖拉近中西藝術之間的差距,以西方的抽象表達東方的山水,讓雙方可以在統一的創作觀念中結合起來。在水墨潑灑與油彩涂染的畫布上,王易罡再加入類似個人筆記的文字,豐富畫面詩性的情緒。這些文字符號並不具有任何具體的象徵語義,模糊的書寫只是一種抽象的語言,跟顏料與線條一樣成為構成畫面的元素。它們以文字的方式浮現在畫面的最下方,隱約模糊,是藝術家流露心性與內在情感的連結。
色彩在《淺絳系列》中是情感抒發的工具,王易罡選用中國傳統淺絳用色方法,主色調暗沉冷峻,暖色系的的青綠,靛藍,赭紅點綴其中,顏料交錯在涂抹點彩並列潑灑之間,層層累積,一再的重疊混合,展現畫家筆觸往來的思路及運作的軌跡。藝術家堅持淺絳用色,認為能更貼近東方人的情感,傳達東方的精神,流露東方特有的感性,內斂,含蓄,與不確定的氛圍。色彩在《淺絳系列》也是觀念傳達的工具,顏料的滴流,水墨潑灑出畫面空間,用以覆蓋,隱藏或溶解圖像,營造出一種不完整“殘缺”混沌的感覺,藝術家將“殘”做為東方“禪”意的聯想,讓色彩在虛實空間中交融對照,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追求抽象性的中國表達方式。
王易罡藉由抽象表現的概念,透過色彩直覺地訴說情感,同時力求實現本土形式的抽象化,以中國的藝術傳統與哲學做為創作的根基,顯示出更為精神性和觀念性的個人風格。這不僅僅是個人創作脈絡的革新,也是中國抽象藝術獨特的一面。寄寓在西方抽象的語言,注入東方的結構形式,哲理思想和人文精神,這應該是中國抽象藝術不同於西方抽象藝術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