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与情感之间

2012.04.14 - 05.27

索卡艺术.北京

在色彩与情感之间《浅绛系列》              

文/李雪萍

 

在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纯綷以形式美为创作主轴的抽象艺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引导地位。中国抽象绘画的发展,从八零年代强调回归形式主体的自主独立性,致力于将本土的视觉语言抽象化,到现今“后抽象”时代试图跳脱媒材、形式、技巧的限制,着重回归传统及艺术家个人创作体系的建构,中国艺术家在东西文化的相互冲击影响下,开创出独特鲜明的当代抽象艺术风格。

 

放眼中国的艺术界,利用抽象的形式与语言作为个人创作的表达,王易罡可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三十年的创作历程,王易罡从西方抽象立体主义出发,走过了具象波普图像式的挪用与并置,再逐步返回抽象表现的艺术语言,进入与中国传统山水图式的对话。在不同的创作阶段,王易罡不断地寻求自我挑战与突破,表现出艺术家绘画风格的多元与创新。

 

经历了十年《微露主义》(2002-2003)、《这不是中国山水》(2007)、《美国制造》(2007-2008)等系列,王易罡游刃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运用文化图像与符号作为创作的主要媒材。在2010年《浅绛系列》之后,抽象的形式重新成为作品的主要视觉语言。做为中国最早从事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王易罡对抽象是情有独钟,从九零年代中期,就着手绘制大量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运用强烈的色彩与狂野的笔触,表达个人浓厚的情感及对形式探索的热情,呈现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抽象感性世界。然而,近期创作的《浅绛系列》不同于早期那种纯粹式地抒情抽象,在色彩的层层叠叠与个人情感表达之间,王易罡加入了中国文人画的美学传统;一方面借助西方抽象表现艺术的语言;一方面努力探索本土的文化和艺术精神,企图寻找与中国文化脉络的接轨。在2012《浅绛系列》新作,王易罡逐渐脱离早期受到“政治波普”和“艳俗艺术”影响的创作思路,作品在主题与风格上都呈现极为纯粹的独立个人风貌。

 

《浅绛系列》在风格上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整体的构图以抽象为主,在隐约的底蕴之间,艺术家用笔墨画出具像的中国山水及文字符号;浅绛山水的图式被抽象的形式所覆盖,形成一种独特的抽象山水风格。整组系列在架构上表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张力,浓厚涂抹的油彩与清淡的水墨勾勒,构成粗狂与柔和的强烈对比,艺术家试图拉近中西艺术之间的差距,以西方的抽象表达东方的山水,让双方可以在统一的创作观念中结合起来。在水墨泼洒与油彩涂染的画布上,王易罡再加入类似个人笔记的文字,丰富画面诗性的情绪。这些文字符号并不具有任何具体的象征语义,模糊的书写只是一种抽象的语言,跟颜料与线条一样成为构成画面的元素。它们以文字的方式浮现在画面的最下方,隐约模糊,是艺术家流露心性与内在情感的连结。

 

色彩在《浅绛系列》中是情感抒发的工具,王易罡选用中国传统浅绛用色方法,主色调暗沉冷峻,暖色系的的青绿,靛蓝,赭红点缀其中,颜料交错在涂抹点彩并列泼洒之间,层层累积,一再的重叠混合,展现画家笔触往来的思路及运作的轨迹。艺术家坚持浅绛用色,认为能更贴近东方人的情感,传达东方的精神,流露东方特有的感性,内敛,含蓄,与不确定的氛围。色彩在《浅绛系列》也是观念传达的工具,颜料的滴流,水墨泼洒出画面空间,用以覆盖,隐藏或溶解图像,营造出一种不完整“残缺”混沌的感觉,艺术家将“残”做为东方“禅”意的联想,让色彩在虚实空间中交融对照,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追求抽象性的中国表达方式。


王易罡藉由抽象表现的概念,透过色彩直觉地诉说情感,同时力求实现本土形式的抽象化,以中国的艺术传统与哲学做为创作的根基,显示出更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个人风格。这不仅仅是个人创作脉络的革新,也是中国抽象艺术独特的一面。寄寓在西方抽象的语言,注入东方的结构形式,哲理思想和人文精神,这应该是中国抽象艺术不同于西方抽象艺术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