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卡實驗室·第二期
王禮軍:隨它

2016.08.13 - 09.25

索卡藝術.北京

雕塑藝術發展至今,藝術家們在通過各種方式與媒介不斷拓寬雕塑創作的范圍。從傳統材質石膏、玻璃鋼、木頭、大理石、青銅到現在各種可取的材料包括現成品。傳統雕塑創作的結果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出的“物”,當雕塑介入當代或者觀念,雕塑這個概念就不再簡簡單單只是“物”了,當藝術家意識到這點,他的創作會變得無限自由而讓人充滿驚喜。8年的美院雕塑專業訓練讓王禮軍至少從寫實雕塑的技法上是絕對扎實的。在他把寫實雕塑的創作發揮到極致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同時被所謂的寫實技術限製了。當他拋開寫實技巧的限製,他作品思考的空間則變得更大,反而更容易打動觀眾。

 

什麼是雕塑?王禮軍說:“我以為一件‘物’顯示出超越它自身物理存在的價值時,它就是一件雕塑,而這也可以理解為‘人’超越他自身存在,顯露出‘超人’品質。所以我在做雕塑的時候,就是想將自我物化。”將自我物化,最終還是要拿一個具體的“物”來表達自我,這個創作的動機來源於對自我生存空間的間接性思考。王禮軍有這樣的能力在一件平常之物上生長出自己的創作,是他10多年雕塑創作生涯厚積薄發的一個結果。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創作,每一件吸引人的創作背後凝結了藝術家一步步的思考與成長。

 

丹托說:藝術家具有一種力量,他能在一種異質的媒介中,讓既定的現實再次出現。王禮軍具備這樣的能量,他將我們看不到的現實隱秘到他的作品中。他不再只是局限於對象的表現,而是將自己對於某“物”的形產生的個人感受通過他的方式加以表達。於是一件件不經意遇見的“物”,經過王禮軍的重新構思與雕琢,變成了一件件引人思考的藝術作品。比如《一盒子的現代主義》,他拿不起眼的粉筆雕刻出一個宏大的現代主義的概念。

 

《索卡實驗室·第二期》帶來王禮軍的作品,藝術家緊密結合索卡實驗室現有的空間,直接將辦公區域變為他作品的一部分,創作出《隨它》、《無相》、《無常》、《wu》系列等新作。

 

《隨它》

這件作品根據現有的空間狀態進行創作,將畫廊辦公室也納入到其作品的一部分加以考慮。一件老式的桌子與椅子被王禮軍變形之後置入索卡實驗室的空間,然後用數根電線將老式的桌椅與空間裡的辦公桌相連接。變形了的老式桌椅給人一種時空變換之感,而老式桌椅本身充滿時間的味道。再用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電線與新式的現代化辦公桌與電腦相連接,可以引人思考的部分很多。在地上盤根交錯的復雜電線可以象徵復雜的現代文明社會,也可以隱喻這個社會曲折的發展。一邊是樸素原始的木結構時代產物,一邊是高效的現代文明辦公環境。而這背後是一種我們看不到的現實的力量。

 

《無常Ⅰ》、《無常Ⅱ》

藝術家首先直接拿鉛筆用直線、短線、曲線有規則地在索卡實驗室的兩個墻面上畫出一個形狀。這個過程藝術家是有意為之,畫出的形狀也是可控的。藝術家在拿鉛筆作用於墻面的同時,也在藝術家的手上留下反作用力的痕跡,接著藝術家將利用手上剩下的鉛筆殘跡在墻上涂抹出一塊區域,將作為物的鉛筆對於藝術家的反作用,再回到墻面。有序與無序,作用與反作用,有意識與無意識,這中間的奧妙就由觀眾自由體會了。

 

《wu Ⅰ》、《wu Ⅱ》、《天清》、《雍容》

藝術家用廢棄的舊家具木板將其被破壞的程度放大,然後通過一種有意識的組合,再將被破壞的部分用粉筆涂成各種顏色。被破壞的邊角產生新的空間維度,粉筆涂上色彩,讓這些殘破鋒利的斷面充滿生機。無用的殘破不堪的木板材料在藝術家的手上妙筆生花,變為一幅三維的抽象繪畫。

 

《無相》

藝術家用藍色膠帶將辦公區域的一個桌子進行包裹。最後直至桌子被藍色的膠帶完全覆蓋。一個以桌子為構架,藍色膠帶為材料的長方體出現。這個時候,它是一個桌子?它不是一個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