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感練習
2021.04.24 - 05.29
索卡藝術 ‧ 臺北
每當站在一件藝術作品前,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是尋找旁邊的說明牌,看看作者和作品名稱再試圖將文字與畫面鏈接,還是直覺地感受作品所帶給你的視覺與感官刺激,亦或是努力搜尋腦海中與其相似的記憶或知識呢? 無論你是哪類藝術觀賞者,在《凝感練習 – 藝術家聯展》中,請摒棄一關於藝術的成見與既定印象,只需用心凝視、感受當下,透過反復地凝視、感受、思考,嘗試與王永衢、彭韋、彭慧婷與蔡孟閶不同風格的作品對話,你將會發現藝術的無限可能性,並產生更多對於作品嶄新的理解與感悟。
王永衢的作品源於日常觀察及圖像製作的思考,他試圖抽離個性化與情緒化的表達,融合1950-70年代美國抽象藝術的色域、硬邊與極簡主義等元素,探索圖像「空靈」和「形⽽上」的內在能⼒。他善於討論兩極對立的關系變化,當觀者初見作品時,會立即被明快的幾何圖案、柔和或啞光的色彩所吸引,大面積與平和的色塊與線條在視覺上相對安定;但近距離觀看時,視線又會被如紋理般的裂痕所填滿,引起潛意識中短暫的焦慮感。與先前的作品相比,此次作品出現了歐普藝術常采用的反復、漸層與對稱等形式原理,營造出靜態的運動感。除了視覺上的體驗,快速與緩慢的兩種創作過程也反應出媒介本質的對立性,作品從各層面將觀者引入陌生領域,並誘導其去重新觀看、思考及感受。
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的彭韋,受到觀念藝術相關著作的啟發,近期從寫實的炭筆素描轉嚮觀念藝術創作。他早先的平面作品以具象寫實的技法處理家鄉苗栗的風景題材,運用輕柔寫意的線條交織出明暗與深淺等虛實關系,追求的是筆觸鋪排所構成的空間層次及律動感,充滿一種懷舊樸質的寫實風格。然而,最新創作的裝置作品卻揭示截然不同的概念,作品聚焦於「創作者的身體勞動」與「觀者的觀看方式」之探討。布滿展場一隅的《工作室》,人造光源斜照在貼滿不同時間所記錄的光影筆觸,這是藝術家用3至4個月的時間,固定兩小時紀錄一次陽光透過窗戶照進房間的軌跡。他將藝術家的身體勞動與時間感帶入作品中,並試圖翻轉人們對於眼前事物觀看的期待與方式。
平和、安穩、沉靜,一直是彭慧婷欲藉由水墨繪畫所追尋及傳達的視覺訊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闡明人本依循著自然而生息,擁有與自然一體的感知,但由於科技的進步、都市社會的發展,水泥墻與柏油路阻斷了我們與自然的連結,讓我們漸漸失去了這項本能。為了應對及平衡自我在當代都市社會現實所處的狀態,彭慧婷全神凝視地運用水墨皴法,細膩地表現筆墨線條,並透過對於自然的反觀及再造,將樹、山石與流水等自然元素重組,把山谷沉默靜謐的力量、土壤的孕育包容、草的謙卑、風的瀟灑及自由、水的柔和及洗滌、光的希望、夜的修復等自然中的生命力展現於作品中。其作品所傳遞的視覺訊息是平和的、流動的、會呼吸的,引領觀者在靜心觀看的吐納間,感受生命能量平衡的寧靜及復蘇的面貌。
在這快速變遷的當代社會,多數年輕人總汲汲營營地前往大城市發展。然而,蔡孟閶卻選擇遠離城市喧囂,回到嘉義老家,以極為精湛寫實的繪畫技法,溫柔而堅定地凝視與紀錄家鄉逐漸消逝的記憶風景。醞釀了兩年的全新系列《都會沒有鐵路》,從嘉義與臺南開始,描繪臺灣鐵路因車站立體化工程而改變的風景。閒置在一旁的廢棄座椅、斑駁褪色的平交道柵欄與鋼筋裸露的殘破墻面,這些不醒目的市井日常都成為蔡孟閶畫作中的主角。面對往日的景物因時代推移漸漸消失,他以帶有一股淡淡鄉愁的畫面,試圖喚起觀者對自身鄉土的情懷與反思。
《凝感練習 – 藝術家聯展》展期從4/24至5/29,參展藝術家王永衢、彭韋、彭慧婷與蔡孟閶皆會出席4/24下午4點的開幕茶會。索卡藝術誠摯邀請您親臨現場,敞開心胸與打開所有感官,與我們一同凝感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