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 – 泰祥洲個展
2023.07.08 - 08.05
索卡藝術.臺北
2023年索卡藝術.臺北的年度藝術大展,非常榮幸邀請到國際知名的當代水墨藝術家泰祥洲,他的代表作《天象》系列被伊隆.馬斯克收藏,雅虎創始人楊致遠也同為他的藏家。費城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西雅圖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亦典藏其作品,他更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自140多年成立以來,第一位被亞洲藝術部購藏的在世藝術家。
本次展名為《河圖 – 泰祥洲個展》,將隆重呈現他近年以水、宇宙、道家哲學等為題的最新力作《昆侖》與《銀河》系列。展期從2023/7/8至8/5為期四周,將於7/8(六)下午4點舉辦開幕座談,藝術家將會親臨現場,與大家分享展出作品的創作思考和鉆研多年的中國山水畫之觀念和結構探究,誠摯邀請貴賓蒞臨與會。
泰祥洲的水墨創作,猶如藝術宇宙中的一顆天外隕石,匠心獨運,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擁有中國傳統水墨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跳脫傳統構圖的框架,並融合個人多年在天文學、物理學等觀察研究,將隕石豐富多樣的外觀、物質變化的狀態、宇宙星辰的變換等轉化為氣勢磅礡、氣韻生動的結構美學圖像,開創中國水墨的嶄新視角與別具時代精神的浩瀚宇宙,深獲東、西方藝壇的關注與肯定。
1968年出生於銀川書香世家的泰祥洲,自幼跟隨書法家胡公石與王文鈞學習書法,後拜歷史學家馮其庸為師,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經典,漸漸累積出深厚的國學涵養。在前往新西蘭留學前,他曾師從李振江和崔玉潤學習古代書畫裝裱和修復,習得傳統裝裱技巧並培養鑒賞力。透過親自接觸一手古畫與史料,他更深入了解宋代山水畫的製作材料與繪畫方式,尤其推崇宋畫以水墨於生絹上層層堆棧,所營造出精妙而文雅的氤氳氣質。因此,他對於特殊材料的選用,如古墨、生絹和訂製紙張等,皆繼承了古典山水的創作傳統。
他在奧克蘭媒體設計學院數碼媒體系就讀時,因打工偶然參與了《魔戒1》場景背景的製作,工作內容是運用計算機技術將畫面分層,在與導演和後製團隊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增減場景。此經驗亦對泰祥洲往後的藝術創作展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他所創作的每件作品,都有如一個連續動態畫面中最精心設計的瞬間定格。為了追求藝術創作在觀念上的突破,2006年他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攻讀博士,並在學期間受到天文學家伊世同的啟蒙,從天文學的角度重新省視中國山水畫的宇宙觀和精神脈絡,並以此主題完成博士論文《仰觀垂象——山水畫的觀念與結構》,深獲著名藝術史家方聞贊賞。
根植於廣博深厚的藝術史研究,泰祥洲發展出一套嶄新的繪畫語言。他最具代表性的《天象》系列顛覆傳統水墨的結構框架,跳脫「平遠、高遠、深遠」的視覺法則,在一片如宇宙初始物質聚合演變的靜謐混沌中,以飄浮的嶙峋怪石與蒼茫雲氣沉浸式地震撼觀者的感官,進入他所創造的未來山水。本次展出最巨幅的三連屏作品《平行宇宙之六——斗宿、建星、天弁》即是以《天象》的概念再延伸,加入時空元素,將三幅看似關聯又可獨立觀看的畫面並置。畫面失去了正常物理狀態明確的光影、重量、視點或方嚮,卻以纏繞雲氣的隕石呈現出物理學「相變」的概念,在固體與氣體間不斷穿梭變化與流轉,道出不論是在哪個時空,天地間萬物能量生生不息、恒久變化的宇宙法則,也體現老子《道德經》中「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存在狀態與世界觀。
此次展出的新作《昆侖》系列與《銀河》系列,同樣以先秦老莊的自然哲學觀為核心,再融合當代科學以物理、天文知識為基石,對於浩瀚星辰、古代神話、自然景致與精神宇宙的遙想。在構圖上,泰祥洲將隕石在畫面中的份量感減少,更多聚焦在氣與水的描摹。他以生絹為底,透過墨與水的層層迭加渲染,在墨韻黑白之間,不僅展現宋代山水氤氳朦朧的蒼茫氣韻,也在抽象的墨色堆棧間穿插幾處較干的筆觸,更展現出他渾厚的書法筆勁。《昆侖》所描繪的無重力空間中,可見到騰躍的飛龍、振翅的神馬、御龍的太一和仙氣繚繞的天宮,這是藝術家想望的世界。而《銀河》系列則是將水不同的形貌,川流奔騰、飛瀑垂降、雲霧蒸騰等萬般姿態,透過精湛的水墨功底表現出來。而水之所以有萬千姿態,是因為它不爭,與萬物始終的廣大包容力,使它可柔軟可強大,就如《道德經》所說「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所依循的便是這無形的「道」。泰祥洲的藝術創作致廣大而盡精微,開創當代水墨的新格局,無疑是極具時代精神與影響力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