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航行

2023.12.01 - 12.30

似曾相識,卻又素昧平生——這是對張銀亮繪畫的第一感覺,那種圖像帶來的不確定性(ambiguity),讓她的作品“不能被立刻認出”。

 

雖然張銀亮繪畫的圖像大多源自藝術家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但畫面看上去卻有一種超越現實的陌生之感,一種與當下的疏離之感。在我看來,張銀亮好像一個勇敢行走在世界之外的“局外人”,同時她也是一位觀察者,冷靜地觀察著我們的生活和世界。

 

在張銀亮的作品之中,看似日常的景觀,卻是被抽離了生活氣息的異度時空。如夢境般的熟悉且陌生感使得觀者始終保持著他者的角度去俯瞰凝視畫面中藝術家構建的不同文化的生活地景,即是真實的,亦是虛幻的。

 

從中學時代開始,張銀亮就對自然、人和建筑的關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倫敦斯萊德美術學院上研究生時她已確定把這三者作為繪畫的主題。看上去,張銀亮好像在畫人與城市,但更準確的說,其實張銀亮一直感興趣的、一直在描繪的主題始終都是公共空間——安置了人、建筑與植物的當下地景。

 

《螺旋航行》展出的九張新作全部創作於2023年,呈現了張銀亮從繪畫角度出發正在探討的幾個問題:首先是對色彩的調度。新作中,大量出現了強對比色、互補色的運用——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一些常見的配色方式:比如紅與綠、黃與紫等——選擇這種配色方式無疑是危險的,一旦運用不好就會落入俗套,而張銀亮在畫面中保持了微妙的平衡。第二是在空間的處理上,作品中出現了一種奇異的時空交錯之感。藝術家沒有遵循傳統透視法:她把不同的建筑變形、共置於同一畫面;最重要的是,畫面中的人亦表達了藝術家對空間的理解:“人本身也有正嚮空間(positive space)和負嚮空間(negative space)”。基於此,張銀亮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虛實相間的,你也許會恍惚,看到的是人本身、還是人的影子?甚至有時人幾乎抽象為塊狀的幾何形狀。

 

張銀亮的繪畫去除了敘事性。她的創作主題散落在每張畫中,好像一個傘狀結構;所以她的畫,需要並置起來呈現與觀看。如果用電影來比喻,張銀亮的繪畫在傳遞藝術家對多樣化生存形態的感知。每件作品都好像電影中的一個場景、一個片段,都是局部;而只有將她所有作品組合在一起,才能看到這部電影。

 

“生命不是循環(cycle)而是螺旋(Sprial“,美國作家凱倫·湯普森·沃克 (Karen Thompson Walker) 在她的科幻小說《奇跡時代》The Age Of Miracles)中分享到,曾經嚮你呈現的每一堂人生課程都會再次出現,直到你學會為止。

 

螺旋Sprial),在美學、哲學、文學、生物科學等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闡釋。選擇《螺旋航行》作為張銀亮本次個展的主題,靈感源自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活軌跡。張銀亮從小就在多種不同文化中成長與穿行:泉州出生、香港長大、去英國讀大學、回國後居住在北京。她像一個安靜的旅行者,飛翔於不同的地域與文化之中,汲取營養、觀察世界。如果說,人生是一場大航海、人生是一個不斷螺旋上升的旅程——就像我們每個人細胞中的DNA——呈現的也是雙螺旋結構;那麼對於張銀亮來說,對於一位畫家來說,“對繪畫語言本身的探討”是張銀亮創作的核心。以此為始發點,無論她在繪畫主題、內容、形式上如何變化,無論航行到哪裡,始終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在螺旋上升。

 

個展《螺旋航行》,一方面呈現了張銀亮在繪畫中思考、關心的一些問題,例如“圖像中有意義的形式是哪些畫面成立的準則在哪裡?”,一方面也呈現出張銀亮在藝術創作上與之前不同的探索,“到最後我畫的不是對象的具象,到最後其實畫的是感知和關聯”。在《螺旋航行》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對於人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到人在人造環境中生存的轉變的觀察,藝術家對人類作為生物體到作為文化體的演進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