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航行

2023.12.01 - 12.30

似曾相识,却又素昧平生——这是对张银亮绘画的第一感觉,那种图像带来的不确定性(ambiguity),让她的作品“不能被立刻认出”。

 

虽然张银亮绘画的图像大多源自艺术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但画面看上去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陌生之感,一种与当下的疏离之感。在我看来,张银亮好像一个勇敢行走在世界之外的“局外人”,同时她也是一位观察者,冷静地观察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在张银亮的作品之中,看似日常的景观,却是被抽离了生活气息的异度时空。如梦境般的熟悉且陌生感使得观者始终保持着他者的角度去俯瞰凝视画面中艺术家构建的不同文化的生活地景,即是真实的,亦是虚幻的。

 

从中学时代开始,张银亮就对自然、人和建筑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上研究生时她已确定把这三者作为绘画的主题。看上去,张银亮好像在画人与城市,但更准确的说,其实张银亮一直感兴趣的、一直在描绘的主题始终都是公共空间——安置了人、建筑与植物的当下地景。

 

《螺旋航行》展出的九张新作全部创作于2023年,呈现了张银亮从绘画角度出发正在探讨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对色彩的调度。新作中,大量出现了强对比色、互补色的运用——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些常见的配色方式:比如红与绿、黄与紫等——选择这种配色方式无疑是危险的,一旦运用不好就会落入俗套,而张银亮在画面中保持了微妙的平衡。第二是在空间的处理上,作品中出现了一种奇异的时空交错之感。艺术家没有遵循传统透视法:她把不同的建筑变形、共置于同一画面;最重要的是,画面中的人亦表达了艺术家对空间的理解:“人本身也有正向空间(positive space)和负向空间(negative space)”。基于此,张银亮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虚实相间的,你也许会恍惚,看到的是人本身、还是人的影子?甚至有时人几乎抽象为块状的几何形状。

 

张银亮的绘画去除了叙事性。她的创作主题散落在每张画中,好像一个伞状结构;所以她的画,需要并置起来呈现与观看。如果用电影来比喻,张银亮的绘画在传递艺术家对多样化生存形态的感知。每件作品都好像电影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片段,都是局部;而只有将她所有作品组合在一起,才能看到这部电影。

 

“生命不是循环(cycle)而是螺旋(Sprial“,美国作家凯伦·汤普森·沃克 (Karen Thompson Walker) 在她的科幻小说《奇迹时代》The Age Of Miracles)中分享到,曾经向你呈现的每一堂人生课程都会再次出现,直到你学会为止。

 

螺旋Sprial),在美学、哲学、文学、生物科学等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阐释。选择《螺旋航行》作为张银亮本次个展的主题,灵感源自艺术家的创作与生活轨迹。张银亮从小就在多种不同文化中成长与穿行:泉州出生、香港长大、去英国读大学、回国后居住在北京。她像一个安静的旅行者,飞翔于不同的地域与文化之中,汲取营养、观察世界。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大航海、人生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旅程——就像我们每个人细胞中的DNA——呈现的也是双螺旋结构;那么对于张银亮来说,对于一位画家来说,“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讨”是张银亮创作的核心。以此为始发点,无论她在绘画主题、内容、形式上如何变化,无论航行到哪里,始终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在螺旋上升。

 

个展《螺旋航行》,一方面呈现了张银亮在绘画中思考、关心的一些问题,例如“图像中有意义的形式是哪些画面成立的准则在哪里?”,一方面也呈现出张银亮在艺术创作上与之前不同的探索,“到最后我画的不是对象的具象,到最后其实画的是感知和关联”。在《螺旋航行》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到人在人造环境中生存的转变的观察,艺术家对人类作为生物体到作为文化体的演进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