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藝術北京

2015.04.30 - 05.03

全國農業展覽館

2015藝術北京最值得關注的熱點之一,莫過於北京最老牌的畫廊之一索卡藝術迎來藝術北京博覽會首秀。索卡藝術此次登場不愧於品質經營二十載有余的老牌畫廊,在藝術北京最醒目的兩個展位(B6、B7)重磅推出了9位藝術家的23件精品之作。其中不僅帶來了索卡經營的重量級藝術家洪凌、毛旭輝的多件熱門大作,更是強勢推出飯田桐子(日本)、曾健勇、席時斌(臺灣)、王濛莎、吳翠玲(臺灣)、趙博、陶發等新生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其作品類型涵蓋油畫、水墨及雕塑裝置等,將以勢如破竹之勢震撼登陸藝術北京。


洪凌(1955-)

洪凌在其創作上突破傳統「景」的既有概念,從寫實經由抽象而走嚮意象氣韻的表現,以自我的藝術之筆再現國畫與油彩交融之境,跨越了中西文化藩籬,使得傳統再展新意,奠定其後來至今30年的“油畫山水”。洪凌將油畫色彩的厚重感與中國傳統繪畫講求氣韻心性與流動結合起來,營造出超然純凈而又生機蓬勃的景象。他打入東方傳統的精神根髓,打破西方技巧的限製,用油畫媒材再現中國山水精神,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間建立起關聯,這既是他實現藝術理想,獲得自我認同的實踐,同時也是中國藝術家將傳統精神引入當代社會,實現現代性傳統精神的成功嘗試,為中國當代藝術注入一劑強心針。洪凌也將於2015年12月開啟他的全球巡回大展第一站:中國美術館。

 

毛旭輝(1956-)

作為曾經中國85新潮西南藝術家群體的重要成員之一,如今的毛旭輝堅定地選擇了一份從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突發事件剖析生命邏輯的工作,他堅信在藝術中能更清楚地認識自然與人的意志,所以,他一方面圖解生活,一方面寫生自然,於自然中釋放被壓抑在生活中的情緒。他認為,生命有一部分來自社會,有一部分來自自然,是自然給了生命最原初的力量。所以近四十年的藝術活動中,他從來沒有放棄寫生,寫生風景,也寫生人物與靜物。他猶如編寫生命史詩般描繪日常經驗,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從體察入微到深入淺出,從激烈對抗到理性思辨,盡管始終沒有快樂起來,卻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毛旭輝的艱辛正在於他的敏感,他情不自禁要將來自生活的各種刺激視作最可靠的藝術素材。這些材料在他體內運作,而後以顛覆了世俗標準的形態表現於畫面。其作品中的各種生活零件才是那個私人空間中最具體的生命。而這些生命甚至比我們自身更真實,更具體。

 

飯田桐子(1970-)

生活在北海道,飯田對白色有特別的感受與感動,創作至今形構出別具特色的美學意識,她說:“白色是最有包容力的顏色,能反映出其它顏色的深度。”不管是有意識的畫面留白或是暈染的堆積、霧靄迷茫或是黑夜中的白星芒,“白”是凝聚作品裡一切不可言傳的意韻,她對季節更迭的敏感性與洞察力以“白”來包容,用油彩層層繁復地堆疊出面對自然時的主觀情感,物我相忘於一片雪白之中,飯田將這些轉眼即逝的自然美以畫筆浸潤成一幅幅動人心弦的作品,將飄忽一瞬的生命感觸,折射反映到藝術世界中,升華成一種永恒的、恒常得在人們口中傳誦著屬於北海道的傳說。

 

曾健勇(1971-):

作為中國當代新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大隊長”系列,“少年時代”系列,“頭號人物”系列,“主角”系列,都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畫面中的人物似乎處於無意識狀態,兒童的形象多在畫面中出現,有著一雙大而迷惑,對人生充滿未知感與不確定感的雙眼,整個畫面用氤氳的半透明狀態呈現出來。中國傳統水墨講散點透視,沒有空間,是平面性的,而曾健勇的畫面裡,他用墨與色渲染出了一定的體積感,沒有西方油彩,卻有油彩可以表達出來的空間感,同時又不失水墨這種材質特有的東方韻味與內斂氣質。他用詩化了的墨色,結合自己革新後的沒骨技法,去表現並解讀當代社會中人性本身的某種矛盾與不確定以及脆弱的生存狀態。畫面中的人物是迷失的,困惑的,但是最後整個畫面卻完成在一片祥和與靜謐之中。當代性與傳統的沖突感在其畫面中消磨殆盡,形成屬於曾健勇自己的水墨圖像語言。

 

席時斌(1977-)

擁有建筑學背景的雕塑家,2014年〈VOGUE〉年度話題人物。席時斌為臺灣當前最為耀眼的雕塑家,曾以新人之姿參加SCOOP MIAMI,並與多樣時尚產業合作,如Hermès、LV、Ferrari、Benz等;擅長以不銹鋼、木料進行雕塑創作的他,經常在作品中添加歌德及中國古老窗花等繁復的紋飾元素;同時也關注東西方信仰,將兩方的傳統神話融入作品之中。席時斌在舊金山駐村創作期間多方吸納養分,為創作注入更多靈魂與思維,更逐步於國際嶄露頭角。藏家遍布香港、俄羅斯、新加坡等。

 

王濛莎(1982-)

王濛莎自幼在父親的引導下練習書法和中國畫,諳熟中國傳統筆墨。如今作為一位年輕的80後女性藝術家,其作品在她音樂般的天馬行空之下,將中國水墨畫中的散點透視采用自己的莎式語言發揮的淋漓盡致,創造出了屬於王濛莎自己的筆墨語言。明快淡雅的用色,氣若遊絲的用線,畫畫之前不打草稿,人物,花,鳥,石在她的畫面中自由生長,傳達出一種東方的審美趣味。她的創作不僵化,尊古不仿古,不刻意而為之,用一種近乎於“玩”的方式,將畫面中充滿音樂的韻律感,被媒體認為是中國當代水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吳翠玲(1983-)

創作者隨著不斷搬遷的經驗,次數的增加,慢慢開始適應這種慣性的邊移模式的程序。把感性的情緒轉移到理性的意義上,把想象與真實相互錯置,形成一個詭異的空間狀態,場所空間提供人們一個存在的真實空間,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因為對場所的回憶與情感,產生了一種莫名的關聯。創作者以個人的直觀體驗,穿梭過往與現在的生活經驗與記憶。在畫面中重新構建一個生活記憶、個人情緒、思維、意識與想象有關的場所空間。

 

陶發(1984-)

身為大陸少數民族苗族,陶發的創作裡有對自然的敬畏以及閒適的灑脫。陶發師從毛旭輝,是這位中國當代藝術大家的得意弟子。他飲酒作畫,率性而為,畫中經常采用自動性技法,讓潛意識與顏料自由淌流於畫布之上。陶發主題大量沿用苗族傳統神話及中國傳統神話山海經,用獨特的筆觸傳達遠古的呼喚。同時,也可見到類似符文的形象,那是可以解釋萬事萬物的真言。在色調上維持東方顏色的基調,常見古樸的青色。陶發的作品是來自遠古的呼喚,是老靈魂的共鳴。

 

趙博(1984-)

趙博為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中極受矚目的一位,他的作品有獨特的意境,充滿未來感;畫中經常充斥這一世代年輕人共有的悲劇感,資源擠壓、環境污染與末日的想象,這些悲劇色彩化作垃圾場與紛亂的世界場景。趙博這一代80後的藝術家,有著近乎純真的對於生命與直覺得掌握,對他而言,精神意識的自由與解放,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質廢墟和精神廢墟上的。他不對政治過分敏感,反而將目光放至當前的生活環境,關心人類生存的境地也關心全體的未來。今年7月,北京索卡也將推出趙博的最新個展。

索卡藝術作為第一家入駐北京的臺灣元老級畫廊,已在地經營23年。自2001年北京設點以來,曾創造了在北京同期擁有三家畫廊的記錄,直至落地798藝術區後,整合為現今的北京索卡藝術,同時,在臺北,臺南各有一個空間。索卡藝術在創始人蕭富元的經營之下,深耕多年的結果造就了如今藝術圈內不容小覷的影響力。索卡與多位當代藝術名家的情誼一嚮為人了道,如2016年將作為英國倫敦亞非學院成立百年以來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的洪凌,與索卡攜手相伴超過15載。索卡亦最先將眼光放至東南亞藝術,每年徵選而出的年輕藝術家也都皆連榮獲國家級美術獎,索卡擁有精準的品位,並將目光快一步放至長遠的未來,才能維持如今引領風騷的不墜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