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明笔透 - 重要私人收藏华人早期水彩作品

2017.03.04 - 04.16

索卡艺术.北京

意明笔透 - 重要私人收藏华人早期水彩作品

艺术家:戴秉心、关广志、哈定、韩乐然、黄觉寺、李超士、李剑晨、李铁夫、梁雪清、刘荣夫、龙力游、倪贻德、潘思同、秦宣夫、陶冷月、王济远、杨廷宝、杨云龙、张充仁、张倩英、张聿光、张自正、朱士杰

策展人:孙艺玮



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是中西绘画有机融合的历史,是异域文化逐步发展为新的本土文化的过程。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西方水彩画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来到我国。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教会在上海创办美术工厂 - “土山湾绘画馆”,这是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习机构,系统传授西洋绘画技法的同时,引进西方水彩画。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土地上,汲取了深厚博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有中国民族气质和中国艺术情趣的中国水彩画。中国水彩画是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产物,是中西绘画不同要素重新组合所产生的具有新质的水彩画,它既有西洋画光色、传神、块面造型的长处,又融进了中国画气韵、传神、意境创造等特色,在西方和东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中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水彩艺术世界。由袁振藻编著的《中国水彩画史》中,将中国的水彩画的发展历史分为:萌芽期(1715-1911)、成长期(1911-1949)、形成期(1949-1978)、革新期(1978-1998)

 

中国水彩画的萌芽期(1715-1911)


这一时期,是西方水彩画开始传入中国和中国水彩画开始萌芽的时期。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被迫对位开放,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水彩画在中国才有了传播的基础。它主要通过三个渠道传入:一是通过西方传教士输入,二是聘请国外教习来华传授,三是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到迫于国内改革的需要,主动的引进。萌芽期水彩画在我国水彩画的发祥地上海刚刚开始传播,一方面从教会开始发展到社会,大部分画家同商业结合,向实用性、普及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的需要,由师范学堂引进水彩画,从南京、保定等地开始发展,后来随同新型美术学校的建立、留学生的归来,形成了中国水彩画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水彩画萌芽期,李铁夫与张聿光在水彩画传播和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水彩画的先驱者,对中国水彩画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水彩画的成长期(1911-1949)


这一时期,中国水彩画逐渐发展,“五四运动”前后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水彩画作为一个崭新的画种,进入了中国画坛。抗日战争爆发,发展受到影响,但仍取得了进展。民国初,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在他的倡导和扶植下,一批新型的美术院校纷纷建立。“五四”前后留学国外的学子,先后学成回国,在新兴美术学院任教,用新的方法进行西画教学,即通过观察、写生的方法传授素描、水彩画、油画,从而建立了稳定巩固的水彩画教学基地。在当时,首先是通过水彩画进行色彩画教学的,因而水彩画比油画更早地得到了发展。其中,上海美术院(即上海美专)从开始就设有水彩画课,以后各个系科(除中国画科可选修外)水彩画都列为必修科目,由年长的张聿光担任校长,刘海粟为副校长,王济远担任水彩画教学,还有刘海若、冉熙、倪贻德、薛珍、潘思同、李咏森等也都担任过水彩画教学。上海美专创办以来,先后培养了王济远、倪贻德、乌叔养、薛珍、陈秋草、潘思同等一批有影响的水彩画家。


中国水彩画的形成期(1949-1978)


这一时期,水彩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确定了写实风格,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态。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带来了文艺创作较为宽松的气氛,许多画家主动深入生活,反映建筑新貌,描绘各地风光,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水彩画作品,促进了水彩画的稳步发展。当时,我国刚走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唯一可以借鉴的样板。在文艺方面,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们学习的主要方法,在重视普及、面向劳动人民的氛围之中,中国水彩画的写实风格得到确认,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态。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水彩画创作呈现兴旺发展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一批中国水彩画家的作品,可以代表这一时期水彩画的面貌,也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水彩画的典型模式。


总的来说,中国水彩画曾经长期受“习作”和“小品”的局限,这是它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由于在教学中常常把它看成是“色彩练习”的手段,看成学习油画的辅助性练习,因而忽略了作为一个独立画种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也因为水彩画本身工具材料的局限,影响了它的表现力,从而被认为是“小画种”而不予重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八十年代中期,在改革创新的氛围中才逐步得到改变。水彩画的表现形式、方法逐渐丰富,表现力的极大增强,从而使水彩艺术的功能得以拓宽,观念的改变,使水彩画从狭隘的思维定势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而此次展览《意明笔透——重要私人收藏华人早期水彩作品》俨然展示了一部中国水彩画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视觉图像史:萌芽期的李铁夫、张聿光,是中国水彩画的第一代画家,也是开创中国水彩事业的先驱者。成长期的第二代水彩画家有王济远、关广志、李剑晨、杨廷宝、倪贻德、潘思同、张充仁,他们参与了五四运动前后的西画运动,并经历了战争岁月,为提倡、推广、创作中国水彩画,壮大水彩画队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水彩画作为一个崭新的画种进入了中国画坛。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水彩画家有张倩英、杨云龙、哈定,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祖国建设,歌颂山河新貌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中国水彩画写实的传统风格。八十年代以后,水彩画进入了革新期。涌现出第四代水彩画家,这个年代的水彩画家作品并不在此次收藏展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根据这条水彩发展史的主线,同时将同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第二代油画家的水彩作品也收录于此,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统一编排。这便是此次展览《意明笔透——重要私人收藏华人早期水彩作品》大概的主线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