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 美奖

2016.12.10 - 2017.01.15

索卡藝術 ‧ 台北

奖项的存在,是不仅止于肯定专业创作成果的展现,更努力建构足以衔接台湾创作者与国际对话的平台?台湾,每一年都有公、私办的各类型不同艺术奖项,无论哪位艺术家得奖与否,关于评审的标准?评审的背景?评审的喜好?海外评审的导入?谁是评审?甚至于评审什么?这些由评审机制所造成的竞赛局限,以及作品在制式化的筛选规格中,是否能够呈现艺术家作品中的企图观念,一再的成为这些奖项定位与存在的争议。


《后 ‧ 美奖》的策展命题,在于排除竞赛过程中主客观的立场,更着墨于台湾艺术家在参加一项指标性的艺术竞赛奖项之后,对于艺术家后续发展或是转变的任何创作潜在实验性与观念生产。参与《后 ‧ 美奖》的艺术家,将为展览提出获奖前后的两件作品,其展览现场更将重新再现获奖时的原件作品。借以突显艺术家即便在获得该奖项之后,对于进入以市场导向如画廊、拍卖公司等艺术系统,又如何互相配合而成为艺术家自身延续的创作生涯。


在检视各类美术奖项对于辅导、协助与营造艺术家创作条件的过程中,挑选以台湾艺术活动生态中,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公办美术竞赛─「台北美术奖│Taipei Arts Awards」,成为《后 ‧ 美奖》的文本设定。此举的目的在于检视台北美术奖,这个在艺术生态里,被台湾艺术家最为推崇的竞赛展,着实累积了哪些对于艺术家创作生活的目标成果。


2012年以〈日常隐忧〉系列作品入选台北美术奖的杨子弘,长时间观察人体知觉与空间量测之间的介入关系。 〈日常隐忧〉特殊地假意营造日常现象的危机感,细微的将这一种意识,慢慢渗入人类的感官经验,翻新这些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反应经验。他甚至刻意仅用少量的文字,来描述创作背后的涵义,因为他并不想要观众透过直接阅读的文字,让大脑思考的运动宛如被胁迫般的架空;而是进入展览现场,以身体为尺度,感触自己被这些日常行为给操纵一般。相对于〈日常隐忧〉所营造出事件的假象,获奖后的新作品〈拖地〉,同样从身体的记忆中出发,回想从小就不时在众多清洁的工作被分发这项劳务,借着强迫清洁的过程,点出生活中记忆与生活的焦虑感。


同样处于日常反覆的状态,张博杰入选2014年台北美术奖,他转引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盛行的教育性旅行活动「壮游」一词,由〈地图诗歌〉作品进行生活状态以及行为的普查。他借用现今对科技工具Google地图搜寻的依赖,有别于过去壮游持续耗费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地图搜寻能提供快速移动的资讯概念,重新辩证旅游时间长、行程挑战性高以及人文社会互动深之中,空间与时间的距离量测。新作品〈众人诗〉,则进一步加深与数位生活之间冲突的荒谬,他改以资讯概念可能提供的「误信」与「误用」,重新结构科技工具背后的数据,将这些大数据里所潜藏暗示的生活凭据,透过文字的书写,而成为一种令人感到戏谑又荒谬的现实状态。


假意未爆的瓦斯桶、身体劳动的胁迫意识,杨子弘的创作重塑不稳定符号与象征记忆的变动性;张博杰则直指生活经验的矛盾,利用搜寻工具打破看似平等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疆界的全球化工具。他们的创作都从身体与生活的消费上,重新聚集或肢解原有象征经验的写实。 《后 ‧ 美奖》将连续透过为期四年展览的开展工作,每年固定挑选两位曾参与台北美术奖的艺术家,脉络化的逐一订出绘画类、摄影类、装置类以及观念等不同各项创作类别的作品参展项目。它将作为一个相较于艺术另类的商业系统中,提出系统研究型的策展概念,企图制造奖项获奖与否的权限符号下,能与观众对话并同时重省获奖机制对台湾艺术生态运作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