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在瓷都景德鎮, 這個90後姑娘“燒”出了24節氣 | Weekend Where to go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在一年中的運動而形成的、關於時間管理及其實踐活動的知識體系(好喘!)。在11月30號,它成為第31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項目。二十四節氣一直都是繪畫、詩歌、民間故事等文學藝術形式闡釋的主題。一年前,北京藝術家董琳開始了一個系列作品 - 把二十四節氣“燒製”出來。這個25歲的姑娘借鑒了占景盤,一種始於漢代的插花、盆景擺放形式。她用手捏並燒出陶質的山,樹木和動物,再把它們擺放在一個大的陶瓷盤中,從而呈現出各個節氣所對應的自然景象。董琳已經完成了節氣系列的首批六件作品,分別是驚蟄,谷雨,處暑,秋分,寒露和小雪,現在正作為索卡實驗室·第三期的一部分,在索卡藝術北京空間展出。索卡實驗室旨在呈現年輕藝術家的實驗性創作。

  • 洪凌回顧展| 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 — 聚焦「現當代中國藝術辯論」

    (來源:《典藏投資》 文 / 林逸欣 )
    伴隨著「洪凌回顧展」的歐洲巡回活動,由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舉辦的「藝術生態學:現當代中國藝術辯論」(Ecologies of Art: A Modern and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Debate)研討會已於9月下旬圓滿落幕。在兩天議程當中,28位國際學者與專家匯聚一堂,熱烈討論二十至二十一世紀間中國藝術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報告內容不僅聚焦洪凌繪畫,更包括這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主題與類型、媒介和技巧、藝術實踐的本土和區域觀點、空間感與時間性,以及美術館的收藏過程與經典塑造等議題。本次會議定名為「藝術生態學」,即是強調現當代中國藝術環境的復雜脈絡,企圖藉此發掘更多豐富的文化面嚮。

  • 千萬不要把山海經、二十四節氣、敦煌壁畫、楚辭幻影捏成這樣 | 象外報道

    《山林梵音》是董琳嚴格意義上的第一件創作,這距她開始學畫已經過了17年。7歲開始拿毛筆畫畫,董琳看的第一本畫冊是媽媽撿回來的林風眠,“非常喜歡,”她說,“那會兒只覺得好看。”可能就是這一點點的好看,讓她親近傳統,在中央美術學院讀大學時,董琳開始喜歡霍去病墓的石雕,喜歡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喜歡敦煌壁畫,她說:“大氣,有勁兒。”我想,這兩個詞也恰好用來形容董琳。

  • 《洪凌回顧展》於愛爾蘭切斯特比堤圖書館 - 愛爾蘭時報重要藝評

    切斯特比堤嚮來以豐富的古董收藏聞名,但這回新展卻是關注一位在世的中國藝術家,洪凌。雖然這個展覽取名為「回顧展」,但更精確的說來,應該是一個對藝術家人生中期龐大資料的調查研究展覽,因為藝術家洪凌才60歲,而且從展覽中也看不出他即將停筆的訊息。洪凌的畫作尺寸非常大且濃重,充滿熱情的能量描繪了中國黃山地區。黃山也是他現在定居的地方。

  • 關於「雲」的探問 |《想起層層是景致》王璽安個展

    日頭在層層迭迭間,那些淡淡的黃跟淡淡的紫,看似不經意的筆觸,竟構成了一日裡最美麗天光。利用時間的緊迫壓力,藝術家擠壓著靈魂,顏料的布置在畫布上被記憶嚴謹的控製著,是現代性(modernity)的回聲,述說著:剎那即為永恒。藝術家對大寫藝術(Art)所展開的體認、冒險與探問,充分的表現在此次《想起層層是景致》的展覽中。從〈白色幾何彩色〉到〈天空﹣日光穿透〉,藝術家在創作概念上進行了島嶼式的跳躍。在與藝術家的對談中,王璽安談到了法國寫實主義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作品,真正的寫實並不是技巧上的擬真,而是表現了日常生活中的現實粗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