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索卡實驗室·第二期
    王禮軍:隨它

    2016.08.13 - 09.25

    雕塑藝術發展至今,藝術家們在通過各種方式與媒介不斷拓寬雕塑創作的范圍。從傳統材質石膏、玻璃鋼、木頭、大理石、青銅到現在各種可取的材料包括現成品,當雕塑介入當代或者觀念,雕塑這個概念就不再簡簡單單只是“物”了,當藝術家意識到這點,他的創作會變得無限自由而讓人充滿驚喜。8年的美院雕塑專業訓練讓王禮軍至少從寫實雕塑的技法上是絕對扎實的。在他把寫實雕塑的創作發揮到極致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同時被所謂的寫實技術限製了。當他拋開寫實技巧的限製,他作品思考的空間則變得更大,反而更容易打動觀眾。
    查看展覽詳情 >>

  • 自然物語 - 陶發個展

    2016.08.13 - 09.25

    陶發作品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自然在說話,萬物有靈。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天空、土地、雲、樹、草、動物,都充滿靈性,有生命的個體。這和他是苗族人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苗族人認為巨石、巖洞、大樹、大山等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從陶發繪畫語言中的顏色、構圖、線條,我們能感受到他繪畫狀態中一種自由的力量。那種狀態就像是一個小孩在一望無際的大自然中盡情的奔跑遊玩。
    查看展覽詳情 >>

  • 索卡實驗室·第一期
    盧杉:基因糖

    2016.07.09 - 08.07

    《索卡實驗室》是索卡北京15周年之際推出的最新展覽實驗項目,以小型個展的方式不定期推出藝術家個人實驗計劃,探討藝術生成的無限可能。媒介不限,空間有限,有限的空間,藝術如何發聲。我們希望《索卡實驗室》成為孕育新藝術生成的發生地與孵化器。藝術無法定義,這將是一個藝術無限的交流平臺。盧杉在創作之初,就宿命般地決定要用影像作為自己創作的主要方式。影像是他的“畫筆”,在他的“畫筆”之下,充滿畫布無法達到的晶體管色彩。他沿用理查德·漢密爾頓的拼貼方式, 將“網絡現成品”或者說“影像現成品”進行拼貼,成為他的GIF動畫大合集。
    查看展覽詳情 >>

  • 單位畫 - 吳翠玲、葉志航聯展

    2016.07.09 - 08.14

    《單位畫》參與的兩位藝術家提供1號、10號、50號至100號的作品,作品也透過「單位」為符號─一種「通俗」的認定。借以增加藝術家創作語言、畫面表現、結構儀式之外的象徵系統,輔助龐雜的視覺與市場概念。
    查看展覽詳情 >>

  • 洪凌回顧展

    2016.07.01 - 2017.07.02

    洪凌在中國文化大革命 (1966-76) 這段政治動蕩期間所創作的作品大多已佚失。這次展覽所涵蓋的作品是從 1979 年起的一些珍稀創作開始,並包含其他1980時期洪凌於北京就讀藝術學院時的學生作品:這些作品有許多是在畫室中所創作的,像是裸體畫與人像畫等,以及一系列胡同 (傳統的巷弄庭院) 畫作。在商業層面的成功漸趨確立後,洪凌從 1990 年起開始遊歷四方,並在安徽省南部的黃山這個風景如畫的地區設立工作室。該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一。從那時候起,洪凌就特別專注於風景畫,在多個專門進行油畫與水墨畫創作的工作室中工作,並於北京與黃山兩處間流連。自 1990 年起,洪凌的作品便受到他在中國、亞洲,以及包含南北極在內的世界許多偏遠地區等地旅行時獲得的經驗所深深影響。這些經驗一一被記錄於他的素描簿、相簿、水彩以及攝影當中,本次回顧展也將展出這類作品。
    查看展覽詳情 >>

  • 演繹 - 從書寫到觀念

    2016.06.25 - 08.07

    “從書寫到觀念”,這是漢字在現當代發展的基本特徵。通過井上有一,可以看到漢字走出傳統規范後的靈性書寫;跟隨魏立剛,漢字書象與西方抽象的比較,可以看到漢字的圖像構造性所具有的深厚資源,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陳光武在書寫中帶入觀念性的思考:水墨之黑白與天地之陰陽不可分的糾葛中,藝術應如何呈現?成蒲雲更想還原漢字本身的筆劃 - 體現書寫近於咒語般的每一筆最後達成的圖像,是大象大音的傾訴?谷文達對漢字與圖像的象徵性復合,把書寫和觀念融為一體;曾灶財的漢字書寫打破了漢字藝術經典樣式的權威,就像還原到巖畫、還原到涂鴉 - 回歸現實生活空間的書寫,作品彌漫於公共空間,就像藝術經歷著一次輪回,回到生活的起點 - 藝術終將何為?
    查看展覽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