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 索卡实验室·第二期
    王礼军:随它

    2016.08.13 - 09.25

    雕塑艺术发展至今,艺术家们在通过各种方式与媒介不断拓宽雕塑创作的范围。从传统材质石膏、玻璃钢、木头、大理石、青铜到现在各种可取的材料包括现成品,当雕塑介入当代或者观念,雕塑这个概念就不再简简单单只是“物”了,当艺术家意识到这点,他的创作会变得无限自由而让人充满惊喜。8年的美院雕塑专业训练让王礼军至少从写实雕塑的技法上是绝对扎实的。在他把写实雕塑的创作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同时被所谓的写实技术限制了。当他抛开写实技巧的限制,他作品思考的空间则变得更大,反而更容易打动观众。
    查看展览详情 >>

  • 自然物语 - 陶发个展

    2016.08.13 - 09.25

    陶发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然在说话,万物有灵。在他的作品中,不管是天空、土地、云、树、草、动物,都充满灵性,有生命的个体。这和他是苗族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苗族人认为巨石、岩洞、大树、大山等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从陶发绘画语言中的颜色、构图、线条,我们能感受到他绘画状态中一种自由的力量。那种状态就像是一个小孩在一望无际的大自然中尽情的奔跑游玩。
    查看展览详情 >>

  • 索卡实验室·第一期
    卢杉:基因糖

    2016.07.09 - 08.07

    《索卡实验室》是索卡北京15周年之际推出的最新展览实验项目,以小型个展的方式不定期推出艺术家个人实验计划,探讨艺术生成的无限可能。媒介不限,空间有限,有限的空间,艺术如何发声。我们希望《索卡实验室》成为孕育新艺术生成的发生地与孵化器。艺术无法定义,这将是一个艺术无限的交流平台。卢杉在创作之初,就宿命般地决定要用影像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方式。影像是他的“画笔”,在他的“画笔”之下,充满画布无法达到的晶体管色彩。他沿用理查德·汉密尔顿的拼贴方式, 将“网络现成品”或者说“影像现成品”进行拼贴,成为他的GIF动画大合集。
    查看展览详情 >>

  • 单位画 - 吴翠玲、叶志航联展

    2016.07.09 - 08.14

    《单位画》参与的两位艺术家提供1号、10号、50号至100号的作品,作品也透过「单位」为符号─一种「通俗」的认定。借以增加艺术家创作语言、画面表现、结构仪式之外的象征系统,辅助庞杂的视觉与市场概念。
    查看展览详情 >>

  • 洪凌回顾展

    2016.07.01 - 2017.07.02

    洪凌在中国文化大革命 (1966-76) 这段政治动荡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大多已佚失。这次展览所涵盖的作品是从 1979 年起的一些珍稀创作开始,并包含其他1980时期洪凌于北京就读艺术学院时的学生作品:这些作品有许多是在画室中所创作的,像是裸体画与人像画等,以及一系列胡同 (传统的巷弄庭院) 画作。在商业层面的成功渐趋确立后,洪凌从 1990 年起开始游历四方,并在安徽省南部的黄山这个风景如画的地区设立工作室。该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之一。从那时候起,洪凌就特别专注于风景画,在多个专门进行油画与水墨画创作的工作室中工作,并于北京与黄山两处间流连。自 1990 年起,洪凌的作品便受到他在中国、亚洲,以及包含南北极在内的世界许多偏远地区等地旅行时获得的经验所深深影响。这些经验一一被记录于他的素描簿、相簿、水彩以及摄影当中,本次回顾展也将展出这类作品。
    查看展览详情 >>

  • 演绎 - 从书写到观念

    2016.06.25 - 08.07

    “从书写到观念”,这是汉字在现当代发展的基本特征。通过井上有一,可以看到汉字走出传统规范后的灵性书写;跟随魏立刚,汉字书象与西方抽象的比较,可以看到汉字的图像构造性所具有的深厚资源,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陈光武在书写中带入观念性的思考:水墨之黑白与天地之阴阳不可分的纠葛中,艺术应如何呈现?成蒲云更想还原汉字本身的笔划 - 体现书写近于咒语般的每一笔最后达成的图像,是大象大音的倾诉?谷文达对汉字与图像的象征性复合,把书写和观念融为一体;曾灶财的汉字书写打破了汉字艺术经典样式的权威,就像还原到岩画、还原到涂鸦 - 回归现实生活空间的书写,作品弥漫于公共空间,就像艺术经历着一次轮回,回到生活的起点 - 艺术终将何为?
    查看展览详情 >>